上海举行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鲁迅已成上海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2021-09-29 文体

肩负重大使命与责任的青年一代,应该从鲁迅那里寻找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看得见“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看得见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广阔的天地。

   ——青年大学生代表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昨天在文艺会堂举行,本市文学界、学术界、新闻出版界的代表参会。

在座谈会上,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表示,鲁迅是文学家,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批判毫不留情,尽显文学家的敏感和现代眼光。鲁迅在社会批判上的自觉意识不仅构成了中国新文学最强大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亮点,也大大提升了新文学的文化品格和社会影响。

而在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眼里,鲁迅既是传统文化最杰出的继承者与整理者,更是新文化最伟大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今天讲文化自信,不仅要讲伟大的古典文化,更要讲鲁迅所代表的这一百年来中国的新文化。

郜元宝说,鲁迅晚年有一篇著名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认为中国人有充分的理由自信,但这绝不是躺在土谷寺里浮想联翩的阿Q式的盲目而可笑的自信,乃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由此培养起来的切实的自信。郜元宝认为,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向鲁迅学习真正切实的自信。

鲁迅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虽然他诞辰了140周年,去世也已经85周年了,但他的作品对今人依然有现实启示作用。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作家滕肖澜坦言鲁迅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先生的文字,在一百年后依然警醒并激励着我们后世的人,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传播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乡村或是城市,它都会给人以积极的引导,传达真善美,于彷徨中找到希望,困顿中感受暖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作为80后青年评论者代表发言。他说:“站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回望百年前开天辟地的青春文学,我们这一代也亟需迎头赶上。”他也注意到,近年来在网络上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这句名句愈发流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这一代,以及开始步入而立之年的90后一代,大概是越来越意识到:从来没有纯粹的个人,每个人的命运和其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时代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青年大学生代表,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查苏娜表示,今天的青年在表达自己时,会主动向百年前的鲁迅寻找话语资源:在社会热点新闻的评论区,鲁迅被频繁地引用;大热历史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圈粉”了无数年轻人;甚至有大学生用16篇《野草》创作了一首说唱作品,收获了将近900万播放量……今天的青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拥抱鲁迅。查苏娜说,肩负重大使命与责任的青年一代,应该从鲁迅那里寻找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看得见“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看得见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广阔的天地。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