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人和社会有了温暖的链接
2021-10-03 生活

近年来,公共艺术渗入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来到了百姓们的身边,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常年投身都市环境设计研究的程雪松看来,公共艺术契合了老百姓对于文化、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诉求。公共艺术与设计不同,设计提供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工程需要落实计划,而公共艺术更多的是积极发问,提出问题,带来沟通,引发思考。而且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工程学科,在教育中都应该融合美育,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更完整的人。

浙江丽水松阳县吴弄村三叶居民宿设计。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公共艺术是在向社会积极发问

这些年来,公共艺术正在从博物馆、美术馆走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城市的建设、更新之中。2019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20件出自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落户上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大部分安置在杨浦滨江段。

然而到了2021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焦点从江岸滨水空间转移到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百姓的生活更加紧密了。这种由大至小的变化在程雪松看来,就是从波澜壮阔的宏大主题进入实实在在的民生领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让公共艺术越来越细致地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身边,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现在公共艺术不断参与到城市的建设、更新中,并且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程雪松说,“上海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都比较完备,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于文化,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的诉求会表现得比较强烈。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契合了老百姓的这种诉求。”

东长治路街景微更新。

上海比较典型的公共艺术案例为黄浦江、苏州河的滨江贯通以及环境品质的提升。程雪松表示,公共艺术渗入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我们现在要像绣花一样去治理城市,就是要把工作做得细致。比如我们身边的垃圾分类,看上去是小事,但它跟每个百姓都相关,跟我们的生存环境相关,所以它又是一件大事。”而从2019年初开始,程雪松和他的团队最早将公共艺术与垃圾分类相融合,在社区与老人孩子们共同创作一些垃圾分类的标识,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让百姓们认识“垃圾分类”,进而思考垃圾分类对于城市和生活的意义。

程雪松表示,艺术与设计不同,设计提供解决方案,而艺术更多的是一种积极性发问,来引起社会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有了思考以后,它可能就会带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所以公共艺术与设计是可以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越来越多地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们感觉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被审美,激活百姓们的审美需求。其中既有公共文化福利,又有商业价值。”程雪松表示,随着公共艺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城市的环境更具有品质,“品质这个词不仅仅是看上去摸上去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比如文化的深度、信息的浓度,还有带给人们完整的体验度。”

“光阴的滋味”何家宅小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创作,高校生不乏机会

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教授,程雪松也鼓励和助力他的学生投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我觉得对于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应该庆幸,这个城市有特别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呈现一些东西,比如公共艺术的创作”。

在程雪松的学生中,就有不少参与到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专题创作中,收获非常丰富:一位研究生专门为社区的阿姨婆婆们开发了一套手工艺培训课程,颇受大家的欢迎;还有一位学油画的毕业生专门用废弃的饮料瓶结合声光电去做一些装置性的创作,他的作品曾在新天地展览。“当他们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加上对社会的观察,经常会有非常有意思的创作。”

在程雪松看来,高校生也应该这样积极地投入到城市的建设,投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尤其是艺术类学科的学生。毕竟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有些艺术生专心于艺术创作,却缺少了与人、与社会的接触与交流,这在程雪松看来并不是一种好的状态。

世博会博物馆“世说新艺”展。

“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在虚拟世界里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通过公共艺术的创作,可以和城市空间发生关系,和社区,和百姓产生联系。”程雪松说,“艺术创作也不能脱离人性和社会性的。我们美院培养的学生,最起码在人性的温度上,在社会性的沟通上应该是有能量的,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可以实现他们这方面的需求,而且我们上海的高校学生不乏这样的机会。”

程雪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育让人生更完整

在城市的建设和更新中,公共艺术与设计、工程的相融合也引发了其他层面的思考,比如回到教育的领域,程雪松就认为文科、理工科、艺科同样是可以相融的,美育理应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可能以前科目之间有些泾渭分明,文科、理工科和艺科仿佛互相之间没什么联系。比如其他学科的人就会认为,学艺术的那就是画个画,装点装点。但是通过美育,不仅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熏陶,而且也能让我们情感变得更加温润与包容。”程雪松曾经旁听过一位交通大学老师上的生物课,这位老师让学生去画微生物和细菌,这些画作让程雪松印象深刻,“当我看到这位老师和他的学生的画作时,我觉得不仅有科学的逻辑性,也有视觉的美感。我觉得今天的课堂应该呼唤更多的这样的老师,在科学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能够有一些审美,这两者之间非但不矛盾,而且是紧密融合的。”

心舟:迪拜世博中国馆方案夜景效果。

程雪松也曾经被日本工程师画的市政工程图纸所震撼,这些图纸不仅符合工程逻辑,同时也画得很细致、很有美感,在艺仓美术馆里做过展出。说明这些作品既有技术性,也有艺术性,而作者作为工程学科的技术人员,他受到的艺术教育同样很深厚。“所以这些学科之间完全是可以连通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审美的需求。”程雪松举例说,“曾有一位外科医生朋友问我借素描书,当时我挺疑惑的,而他说他在做外科手术的时候,也需要画一点人体的器官,以确证位置和形态,他希望不但能画得像,而且能画得美。这说明尽管他是学医的,但在视觉上他对自己的职业有更高的追求,对于美的呈现,对于那种真实感的呈现有另一个维度的追求。我觉得这同样也是我们普通劳动者的追求,是城市的一种精神追求。”

审美是一个人的终身需求,而程雪松坦言,美育可以让我们的学子在成为一个专业的人之前,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上海大学已故的老校长钱伟长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做先做一个完整的人,再做一个专门家。我觉得这是美育可以解决的问题。”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