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个新台阶,上海国资国企跑出改革加速度
2021-10-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2016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2021年10月10日,距离重要讲话整整5年时间,在此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服务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全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创新等各项工作。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高,6家企业进入202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5家企业进入全球行业排名前三,7个企业品牌入围2021年亚洲品牌500强,17家企业进入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国有经济质量效益不断增强,今年1-8月,本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1万亿元,利润总额250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8%和27.9%;归母净利润1684.6亿元,同比增长23.4%。

 // 持之以恒加强党的领导 // 

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一是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公司治理全链条,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全部监管企业和52家境内上市企业完成“党建入章”,40家监管企业和80%的二级企业实现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前置程序要求,推动企业党委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二是始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打造“国资骐骥”品牌,设立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完成35家集团党委换届,实施百个党建品牌“大创建”、千余业务主题“大考验”、万名书记“大培训”的“百千万”特色工程,与外地27个重点城市实现党建联建。三是始终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制定“四责协同”项目清单、责任清单,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出台建立健全巡察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打好纠治“四风”持久战,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系统干部队伍作风进一步好转。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两微一端”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开展大型访谈、主题活动80余场。加强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统战人士、老干部作用充分发挥。

 // 围绕中心服从服务大局 //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以服务服从融入国家战略、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新优势为目标,保障落实重大任务。市委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本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市国资委系统新增投资7000多亿元,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五个新城、长三角等领域、区域布局。一是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浦东引领区建设,正在实施和未来五年计划实施的项目超过400个。市属国企积极投入五个新城建设,临港集团总部迁入南汇新城,25家市属企业与五个新城所在区政府(管委会)签定了总部落户、项目落户以及金融服务合作协议。二是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积极发挥人民城市建设主力军作用,推进实施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等8大领域75项重点工作,共计200多个项目。在云贵地区开展“百企帮百村”村企结对工作,实现产、城、乡融合发展,市属国企结对帮扶的11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三是积极应对大战大考。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强化城市基础保障,转产扩产医疗物资,累计生产、储运防疫物资4亿多件,捐款捐物超过4亿元,供应农副产品等100多万吨,减免中小微企业租金65亿元。

 // 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发展 // 

持续推进综改试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持续强化系统集成。完成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市国企薪酬改革领导小组职能调整优化。二是扎实推进区域综改。率先出台开展区域综改试验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以及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国资国企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19家企业分别实施“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和员工持股试点。三是渐次推进重点改革。推进重组整合,完成久事集团与交运集团等13组24家监管企业联合重组。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成立上海国投公司,“1+3+N”国资管理架构进一步健全。组建上海新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实现集资集企集约化监管。加快上市发展,完成上海农商银行IPO,实现金融服务类企业上市全覆盖,截至目前,90%的市场竞争类和全部金融服务类监管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地方国有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90家、总市值2.5万亿元、国有股市值超过1万亿元。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约占企业总户数77%、资产总额88%、营业收入90%、净利润96%。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开展“三能机制改革”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一人一约”方式约定权利义务、明确业绩目标。

 // 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 // 

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国有资本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一是全面推动创新发展。召开市国资国企创新发展大会,签署创新使命责任书,明确核心指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措施以及鼓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被国务院作为“全创改”经验复制推广。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十三五”期间,企业研发投入1617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7%),近五年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均增幅20%。2020年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市企业研发总支出58%,中央研究院、国家级实验室等高科技研发和转化平台增加300多家,吸引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市领军人才等850多人。二是重点聚焦核心技术。强化基础固链、技术补链、功能延链、融合强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着力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三是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出台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和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数字国资增值扩能、数字国企建设加速目标任务。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科委举办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20家集团80余家企业面向全社会开放100多个场景。上汽集团、中国太保、上海建工等3家企业纳入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100家典型案例。四是持续深化品牌建设。推进实施上海国资品牌推广计划,遴选推广优秀品牌案例,光明食品集团“大白兔的品牌年轻化创新之路”和中国太保“把握新趋势,构筑新未来”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度100个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加大老字号品牌盘活力度,提升老字号品牌显示度和影响力。

 // 赋能增效提升监管能级 // 

落实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要求,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突出质量效益、守牢风险底线、提升管理能级导向,切实提高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一是健全国资管理体系。优化“直接监管+委托监管+指导监管”模式,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目前,市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的资产、营收、利润占市属经营性国企总量均超过90%。对实体、金融和体育等一般经营性领域的国资,由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专项工作。对宣传文化、科教文卫、司法公安等特定领域的国资,实行委托监管,与委托监管单位签订协议书,日常监管实现制度规则统一执行、运营绩效统一评价和改革重组统一谋划。对指导监管的区属国资国企,注重加强市区资源联动、机制共振、优势互补。二是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出台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实施方案、容错纠错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监管企业实施清单式管理。全面推进法治国企建设,对投资、财务、金融、境外经营等风险加强预测预警,实现监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立改废”,覆盖法治、投资、产权、评估、财务等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责任追究制”的高效服务企业机制。修订16项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出台市属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打造法治国企、阳光国企。三是深化国资委自身改革。调整优化国资委部门设置,持续推进国资国企线上监管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建设,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构建业务处室、实体大厅、网上平台“三位一体”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

下一步,上海国资国企将以服务服从融入国家战略、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新优势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高效率服务为主题,以做强主业、做实创新、做活机制、做优监管、做响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聚焦国资国企历史使命和主责主业,加快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国资监管智能化水平,全面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为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支撑,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