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老人们的“暖”,是这个城市的“甜”
2021-10-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10月14日是重阳节,也是上海第32个敬老日,各种敬老爱老的暖心事自然备受关注。宝山月浦新开了一家长者食堂,不仅放盐量比普通餐饮店少三分之一,而且还设立了“美食研究院”,专门研发适合老年人的餐饮。而素有“敬老专线”美誉的公交49路,最近一个让人称道的细节,是在终点站新设一个不锈钢制的“爱心阶梯”,这样老人上车就不用那么费力了。

这些暖心事多了,确实让人感觉到尊老敬老之风日盛,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在此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敬老事能让人心中生出暖意,这些暖心事还能成为社会新闻,本身也就说明在过去的某些时期某些领域,尊老敬老做得还不够。在大踏步迈进的社会发展中,有些老人成了失落的群体。

去年至今我们持续关注过一系列“失落”的案例。因为不会用手机打车,老人们在风雨中面对一辆辆急驰而过的出租车只能在路边头发凌乱、瑟瑟发抖。因为不会使用存取款机,老人们在银行里显得手足无措。因为对高科技的陷阱缺乏警惕,老人们在刷脸时被盗去隐私而浑然不觉。

这些老人曾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青春,今天的一切繁荣都是在他们艰苦努力打下的基础上不断飞跃取得的。可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却陷入失落,这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悲凉?又怎么谈得上尊老爱幼呢?

上海正在进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应该说,尊老敬老就是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在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遗忘、不落下任何一位老人,这座城市才是有温度的,才是值得尊敬的,城市软实力才是名副其实的。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适老化”引起关注,上海的各种便老利老的事越来越多,“暖心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老年人在这座城市重新找回了主人翁的感觉。而当这些暖心事不再是社会新闻,而是一种社会常态的时候,真正敬老爱老的时代才是真正来临了。

最近一个养老院坐在轮椅上的“90后”老人和90后护理员一起共舞的MV在网上热传。MV中的老人虽已过耄耋之年,但仍然充满活力,也让人看到了他们对阳光、对音乐和舞蹈的深深渴望。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每个人都会变老,而在老人面临与社会脱节的苦痛时拉老人一把,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成熟,也体现了城市软实力之中那不可或缺的最温暖的一部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