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的幻灭、叶小纲的雄心,余隆说《大地之歌》对当下世界有启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DG为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大地之歌》,10月14日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再度惊艳亮相。这部以杜比全景声沉浸式音频版本发行的唱片中收录的,是古典大师马勒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的同名作品。“在我看来,马勒的音乐充满了幻灭感,但我的作品表达了一个中年人对世界仍然充满雄心壮志。”叶小纲说。而指挥家余隆对此评价说:“我们的世界仍然存在隔阂。大多数人沉溺于自己的生活,不去了解其他社会的文化,但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人们可以看到双联画面,看到欧洲人如何看待爱情、快乐和死亡,以及中国人对同样事物和概念如何去感受。”
此前,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响,但环球音乐旗下古典音乐厂牌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仍然邀请了知名录音师和歌唱家来到上海,合作指挥家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完成了唱片《大地之歌》的录制。据悉,这也极可能是全球的知名乐团在马勒年录制的的唯一唱片。“我们和音乐家一起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但现在看来,一切都很值得。”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为了更好地体现音乐中的意境,唱片在录制时就使用了杜比全景声格式的新音频技术,如今特意发行了这个格式版本的专辑,满足乐迷更高的听觉要求。当天,该唱片的音乐分享会暨文化论坛,也是在杜比影院举行,效果让音乐家们大受震撼。
“这个技术细腻和谐地呈现了我想要表现的音乐情感,让马勒的杰作与唐诗原作谱写的音乐一并呈现,仿佛西方油画的丰富多彩与灵秀中国水墨山水的的完美结合。”不过,余隆也表示,“一切新技术,都还是为了艺术服务的。”当天的分享会上,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共同阐述了自己对这张唱片中作品的理解。
叶小纲说,自己创作时有几个考虑:“首先,它需要适合给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巡回表演;其次,我希望演奏这部作品的音乐家们都能够尽情享受其中;再来,我希望它能够激起指挥家余隆更多的激情;最后,在配器方面,必须与马勒作品相似,否则两部作品在一起演奏时,会缺乏可比性。”
录制这张唱片时,叶小纲的创作邀请了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和低男中音沈洋参与,两人都是完美发挥。原本学京剧出身的张立萍,还在其中加入了戏曲唱腔的元素,非常有特色。正如《卫报》对其在英国首演后的评价所说,两位在《大地之歌》的“声乐技巧在绵延的西方艺术歌曲和大起大落的中国戏曲唱腔之间无缝连接”。
“在《大地之歌》中,有江南水乡的意境、唐诗大气磅礴的表达、有人性的潇洒、也有悲悯的心态,单纯靠常规声乐表达是很难呈现的。因为我有京戏的底子,所以将戏曲中的板眼应用到了演唱中。同样是国粹,用戏曲唱腔演绎中国古诗词,仔细听可以感受到青衣的影子、听到花脸的唱腔,让作品的戏剧性、故事性表达更完整准确了。”张立萍告诉记者。
让不同的文化在同一张唱片中碰撞,是余隆一直以来的心愿,他说:“马勒和叶小纲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情感,对人类共同的经验和从对方角度看世界的重要性有很多启示。”他表示,当下,这样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观察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