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登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交获颁“年度艺术家”大奖
2021-10-1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自1999年首次参演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来,上海交响乐团已十度登上这个重要舞台。14日晚,上交在本届音乐节的第二场重磅演出在保利剧院举行,音乐会开始前,北京音乐节官方特意为上交颁发了荣誉证书,授予上交第24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称号。“上海交响乐团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合作也铸就了京沪两地音乐交流的佳话。”音乐节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邓榕说。

 // 两位音乐家跨越时空的对话 // 

黄英

本届音乐节,上交共带来2场重磅演出,分别是斯特拉文斯基歌剧《浪子的历程》以及“生活的歌唱——纪念马勒逝世暨丁善德诞辰110周年艺术歌曲音乐会”。14日晚的纪念音乐会,指挥家杨洋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手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和小提琴家柳鸣、大提琴家朱琳共同登台,让观众领略了东西方两位作曲大师的精神世界,这是上交又一次让东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在同一舞台对话,设计颇具匠心。

众所周知的一个巧合是,1911年,古典大师马勒去世,而同一年,中国的音乐大家丁善德出生。马勒的作品,大多是沉重的生死题材,而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则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情趣,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台上唱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气场。

袁晨野

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演唱了马勒的《少年魔号》声乐套曲中的五首歌曲,这些艺术歌曲中,诗意与冷峻并存。“《少年魔号》可能是马勒最成功的声乐套曲作品,对他的交响曲创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说,音乐会中,他特意选了两首一般由女声演唱的作品《是谁创作了这支小曲》《莱茵河的传说》来中和《少年魔号》带来的沉重与深涩,“以此展现马勒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

与之“对话”的是丁善德的两部艺术歌曲作品——《爱人送我向日葵》和《滇西诗钞》。《爱人送我向日葵》是丁善德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上海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在国际上有“东方夜莺”的美誉,她说在自己眼中,这首作品就像一幅油画,极具生活感,很有特色。“’洋为中用’是我在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一直秉承的理念,我们学习西洋美声唱法,更要思考怎么用这种技术把中国艺术曲歌曲唱好。”她说,丁善德的作品中西文化结合,又极具民族特色,“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走向。”

 // 文化交流和传承成为使命 // 

柳鸣和朱琳

丁善德是上音的老一辈音乐家之一,黄英说自己演唱他的作品也是一种传承,自己的恩施葛朝祉教授在193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毕业以后到巴黎学习音乐,是丁善德院长把他请回来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作为葛先生的关门弟子,我觉得是非常有责任和使命感,能够在今天这个舞台上,把这套作品系统的展现给中国的观众,这是一种传承。”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我们谈到艺术歌曲的时候,不光要看向国外,更要看向国内的这些瑰宝,因为我们老一辈的作曲家有很多作品值得被演出。”以“东西方对话”的方式举办这场音乐会,也是上海交响乐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共识。“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从3年前就开始策划这场音乐会,这些中国的艺术歌曲只有不断被演出才能被观众记住。这不仅是音乐的传承,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年轻艺术家,向伟大的作曲家致敬的一种方式。”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说。

颁奖

有着共同理念的两个机构,从1999年以来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北京国际音乐节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邓榕和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一起为上交颁奖后,邓榕说:“上海交响乐团是全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142年间,为古典音乐艺术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众多的艺术家,诠释了无数的音乐杰作,在世界范围内更是收获了赞誉。自1999年至今,上交先后十次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感谢上海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给爱乐者的一次次震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