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每一朵浪花都有方向——《瓦蓝色天空下》后记
2021-10-17 生活

王丽一在艾斯利金草原。龙仁 摄

王丽一

我出生在陕西富平,一岁时就随母亲来到父亲工作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童年、少年,包括青春期都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度过的。德令哈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我之所以称德令哈为“家”而不是“故乡”, 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有点尴尬,准确地说,是没有故乡的一代人,我们注定了跟随父母四处漂泊,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伴随我们成长的,只有“出生地”“成长地”“生活地”这些总是透着点隔膜的字眼。尽管如此,德令哈在我的生活中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分量。

德令哈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城市面积很小,一条巴音河将小城一分为二——城东和城西,骑个自行车转一圈都要不了半个小时。但它又是个神奇的地方,多民族聚居,外来人口多,五湖四海的特点异常显著。凡此种种,便造就了德令哈以至柴达木的包容和大气。我就是在那里,和我的藏族、蒙古族、回族,还有哈萨克族同学、朋友一起度过了人生最值得怀恋的青春岁月。那是一段纯净而又美好的日子,其间充满了无拘无束和欢笑恣意。

那些婉转清亮的少年往事,那些瓦蓝色天空下的点点滴滴,都曾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几十年过去了,德令哈街头那橘红的路灯依旧闪着诱人的光彩出现在我的梦境;巴音河水仍然清澈无比地在我的记忆中奔流……正因为如此,我将此散文随笔集取名《瓦蓝色天空下》。我愿意以此表达对海西的思念,表达我对德令哈的难忘和不舍。

《瓦蓝色天空下》分为六辑。第一辑主要是关于青海高原的一些随笔散记,有回忆性的文字,也有现场记述。青海高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今生今世,我与它早已血脉与共。第二辑写的是我身边的一些人与事,他们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对他们有敬重,有惋惜,更有怀念,他们给我的人生带来慰藉、鼓舞乃至改变。第三辑是艺术笔记,一些音乐方面的札记随感。第四辑是游记,是这些年在一些地方游走之后所写的纪游式的文章。第五辑算是我的成长记录,也是对青春的回望。虽然现在看来,这部分文字中,不少已经幼稚得令人汗颜,可在整理过程中,我还是不忍割爱地把它们保留了下来。青春已逝,且让那些纯真的记忆陪伴我一路向前吧。第六辑是我采写过的几个人物,这也是多年职业生涯给予我的馈赠。这些人物都是我十分敬重或者看重的人,是值得我用心去书写的人。我是怀着朋友般的热情去写他们的,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业绩与情怀,故而也执拗地将它们收录在书中。最后,附录了秋玲和大伟两位朋友对我的评论,这两篇文章在《瀚海潮》上发表过,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感谢《瀚海潮》执行副主编马丁老师的肯定与支持。

我不是一个勤勉刻苦的人,辑录整理、检视旧作的过程中才越发觉出自己的懒散。书中大多篇章属于约稿,是应刊物或报纸之需匆忙完成的急就章。这样一看,内心不免有点沮丧。虽写了多年,却始终没有满意之作,说来令人有些不安。自身最明显的不足,大约就是当编辑通常会有的毛病:眼高手低。

人到中年,回望来路,不禁惊觉自己浪费了多少好时光。所幸,一路走来,总是遇到关心、爱护我的人。其中,有敬重的领导、师长,有并肩的同仁、朋友,有亲爱的同学、伙伴,他们一路陪伴,一路鼓劲,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勇气与呵护。有他们的激励、支持和鞭策,这部集子中的一件件作品才得以完成。更要感谢我亲爱的家人们,是他们,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包容、关爱让我了无牵绊,始终做我想做的梦。是他们,成就着我,也敦促着我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向前方。

有人说过: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在这里出生、穿梭、死去,文学帮助我们在迷宫中找到方向。

许多年了,我一直难忘巴音河水在瓦蓝色的天幕下一路奔腾的清澈与欢乐,那一朵朵洁白的浪花就那样心无旁骛地盛开在湛蓝的高原天空之下,盛开在西部寂寥而又旷远的戈壁滩上,每一朵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向,它们沿着宽阔的河床一路欢歌奔向远方。

愿我也能借助文学的滋养在生活的迷宫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本集子,就当是我文学之路上的一次回望与小结吧。愿每一次驻足,都有更好的出发;每一次出发,也都有更好的抵达!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朋友、亲人。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我爱你们!

王丽一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