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深度解析中国的现代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在10月18日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全体大会一的嘉宾演讲环节,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的精彩发言博得了观众的掌声。
塔迪奇认为,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总目标时,世界未曾预料到中国会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这一概念。“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谈论的不仅是中国在各个层面迅速取得的成就,更要谈论其成为现代化的新全球标杆的现象。”
中国应肩负起调整自我以更好助力世界的历史使命
去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此举为“现代化”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十四五”规划提出,中国经济与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规划还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或将迎来历史性变革。
塔迪奇表示,当我们谈论中国的成功,自然可以罗列各种靓丽的数据和中国成就的例证。“但是,在我看来,除此之外,更应指出的是中国正在逐步改变世界的大格局。”
他举例说,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无法应对当代挑战,已使全世界停滞良久。换言之,尽管“现代化”这一 理论、愿景和实践起源于西方,但他认为,变革已经到来,它将通过中国的意识形态与实践而重生、转型。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实际上需要一个新的术语来定义。与今天中国的作为相比,“现代化”一词已显过时。具体来说,中国不仅在践行现代化,而且在克服西方式现代化的错误和流弊方面,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现代与繁荣的旧范式,正使所有人吞下其苦果,而中国以身作则,为全世界上了一课。
他认为,世界也应调整与中国的沟通,惟有勉力相向而行,才能实现互惠互利。西方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因此,中国无需迎合西方世界,而应肩负起调整自我以更好助力世界的历史使命。“历史并没有终结。这句话在21世纪听来顺理成章。在当代全球性挑战面前,它也常被当作一个逻辑自洽,甚至是自我安慰的口号,但是它恰恰回避了西方现代化本身的问题。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我们是否静默伫立在其去路上。中国没有沉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足以证明,当全世界沉默时,中国在发声。”
中国应根据自身的成功向世界提出和谐化的意识形态
塔迪奇表示,这些年,大家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见证了对西方过错的纠正。而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对外伸出援手,甚至可以说,是拯救世界。比如,2008—2012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时,不正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吗?“中国贯彻邓小平的改革,使近8亿人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他们的经济潜能,彻底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经济发展格局。如果没有这些,今天的人类又将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今天,若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哲学。西方傲慢地认为,中国要通过竞争赶超自己。大错特错。中国正在改变现代化的本质,为了在当代世界繁荣发展,开辟一条自己的道路。中国的道路是自己开辟的,而不是因循旧路赶超。”塔迪奇表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曾经风光无两,如今陷入困顿:受其苦者众,而赢家甚寡;自然也对资本剥削反戈相击;作为个体的人孤立无援。时代在进步,人民却被抛下。物质财富庆祝资源的尽取,自然却被抛下。宣扬民粹主义,民主便在高歌猛进。中国没有呼应旧意识形态,而是对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
因此,塔迪奇在发言中提出了“和谐化”这一新词。他认为,因为“现代化”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容易引发新的误解。中国应当根据自身的成功向世界提出新的意识形态——和谐化的意识形态。
他甚至还提到了中国孔子曾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这正是我们需要“和谐化”新全球观的原因,这是兼顾可持续与世界和平,而非仅仅追求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事实上,是其发展和社会现实所反映出的哲学与其传统的奇妙结合。我想说,儒家哲学是中国对当今发展的认识的一座里程碑,而和谐化正是其题中之义。”他认为,今日中国提供的社会和谐化,是解决因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全球性挑战,及其所导致的隔阂和冲突的良方。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留意避免上述这些后果。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的发展成就,西方用了几个世纪才达成。并且,中国的发展表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部门要同时发展。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其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两会”审议通过的未来5至15年的发展蓝图,中国将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相互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塔迪奇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要统筹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因为不平衡的现代化进程会造成隔阂与冲突。经济增长未必能解决社会矛盾。相反,一些类型的增长恰恰引起了这些问题。中国拒绝上述类型的现代化道路。随着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约合15.42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明确表示将在2021-2025年期间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不仅仅是追求数据上的光鲜。
“尽管西方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中国的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塔迪奇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注重经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现代化讲求以人为中心,迥异于西方以资本为第一驱动力和主导逻辑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相吻合其目标是造福人民,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并且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