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1-10-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在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情况。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据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本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鹜开展研究。

随后,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进一步补充了“基础研究特区”建设的四大主要做法。

一是计划以5年为周期,保障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赋予其特殊充分的权利,充分为科研人员松绑,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减少各类申报等事务性工作时间。

二是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加大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交叉研究基础,鼓励试点机构能够体现交叉学科,推动更多的跨代技术和颠覆性创新。

三是探索创新的管理制度,鼓励各个试点机构创新内部的管理制度,重点在探索非共识项目的明显机制,在实施项目专业制度改革、人才和成果评价的制度以及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

四是组建砥砺前行的创新人才队伍,在战略需求紧迫的重大领域和有望引领未来的重点领域占领制高点,培育一批既能够完成跟随性研究的人才,也继续培育更多引领性研究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开展基础研究计划的试点实施,一边探索一边优化。”朱启高总结道。

高校是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高校是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据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介绍,“十三五”期间上海高校基础研究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上海高校平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约占全市总数的85%,以第一作者单位或者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例如《自然科学细胞》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了全市发表总数的70%。十三五期间上海高校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累计13项,占全市获奖总数的68.4%,支持培养了11.29万理工农医研究生。

毛丽娟进一步指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深化推进“双一流”建设,并紧密围绕《若干意见》相关任务要求,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并大力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更加强化基础学科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科的整体能力以及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研究的科研布局,利用高校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同时探索发掘并支持满怀科研赤诚的青年科学家,不畏挫折,敢于试错。三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强基激励计划,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每年在国内外高校中遴选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潜力的青年学生,建立面向未来的顶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培养以及跟踪管理机制。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着力点在“科学”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情况如何?接下来在基础研究领域会有怎样的发展布局?

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表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着力点是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该中心旨在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综合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今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光伏、生物、能源、海洋等战略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数量和建设进度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逐步有力提升我国前沿交叉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为科学家提供最尖端的技术手段和极端实验条件。依托大设施、大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基础研究的优势力量,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

此外,陈鸣波还指出,为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基础研究的渠道,上海还将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或设立基金会,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破解制约基础研究的瓶颈,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化为制度安排,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