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保护未成年人,共建网络清朗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新增了“网络保护”章节;9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同样提出了依法坚决打击和制止青少年网络欺凌,保护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为加快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0月19日,嘉定区检察院举办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新闻发布会暨检察开放日活动,并现场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发起《E企共建清朗空间 I心守护冲浪少年》倡议书,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合力。
未成年人易受“洗脑式”教育蛊惑
记者从嘉定区检察院发布的《2018-2020年嘉定区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分析报告》中看到,2018年至2020年,该院受理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数占当年受理未成年人案件数分别为16%、20.9%和23.8%,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身份情况看,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中,半数以上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而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占比不高;从性别情况看,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中男性比例高,男女比例约4:1;从文化程度情况看,初中及以下占比四分之三;从共同犯罪情况看,多达11起为共同犯罪案件,1起系关联犯罪案件,共同犯罪率高达40%。
《报告》还指出,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易受“洗脑式”教育蛊惑;生活条件较差,难抵“高回报”陷阱诱惑;家校教育缺位,未能“远距离”有效监管等现象,这也是导致案件发生的主要成因。
保护指南提醒避“坑”
“网络世界纷纷扰扰,网络交友、网络兼职、网络游戏处处都可能有陷阱,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有限、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教会青少年如何自我保护尤为重要”。活动当日,嘉定区检察院还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指南》,该《指南》从警惕网络陷阱、警惕网络沉迷、安全上网秘籍三个方面出发,以图文形式,介绍了5个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小故事,分别是网络引诱吸毒、网络帮助犯罪、网络交友被骗、网络“隔空猥亵”以及网络打赏主播等内容,通过生动案例故事帮助未成年人识破网络世界各种套路,提高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识。
此外,针对未成年人的认知尚处于发展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一特点,《指南》专门从保护个人信息、识破网络骗局、远离网络性侵、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等方面作了特别提醒,帮助未成年人更好规范网络行为。
互联网企业签署倡议,共护未成年人成长
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企业自律,更需要形成合力。鉴于此,嘉定区检察院携手冰风网络、莉莉丝网络、悠星网络、上海齐搜、游族互娱、起凡数字、剑圣网络、鹰角网络等区重点互联网企业,共同发起了《E企共建清朗空间 I心守护冲浪少年》倡议书,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打造清朗、安全、健康、有益的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倡议书》提出: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守网络空间“七条底线”,积极参与网络治理和安全管理,主动塑造和传播安全、正向、和谐的网络文化,携手守住未年成人保护的同心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希望检察机关携手互联网企业齐发力、共干预,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合力。”嘉定区检察院未检办相关负责人说。
互联网企业代表也回应倡议:“我们将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对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和内容,坚决保持‘零容忍’态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