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课怎么上更生动?这堂“中国梦”主题课从学生畅想“未来的中国什么样”讲起
2021-10-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学习。理论内容较多的《读本》课怎么上才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沪上思政教师们针对这一新课题展开了各种探索。10月19日中午,上海市第十中学初二年级的一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专题研习课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窦维佳就从学生们畅想“未来的中国什么样”讲起,通过大量历史资料、时政素材,带领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梦”。

一上课学生先用画作畅想“未来的中国什么样”

“我们这幅画分为五个部分,整个背景是太空中有了更多的中国常驻人口,左下角是一个自动垃圾分类的机器人,上方是中国游客来太空空间站参观,右边是机器人在做烤串给大家吃,再下面是自动扫地机器人,后面还有一个种植园,(中国)在外太空真空环境下建了一个有氧环境进行土壤种植……”这节《读本》专题研习课前,窦维佳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畅想“未来的中国什么样”,于是,一上课,同学们就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畅想“成果”。当第一位同学讲到机器人做烤串时,同学们都会心一笑。

陆屹杰同学所在的小组全是男生,他们的“畅想画”颇具“极简”风格。“5G时代已经来临了,我希望祖国的未来在通信方面继续领先,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航天梦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所以我希望未来我们的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所以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要发展人工智能……”作为画作“执笔人”,陆屹杰思路清晰地在台上介绍着,“画中的内容是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的,凝聚各方的需求和梦想是我们这幅作品的创作目的。”

陈墨涵和小组成员的畅想则聚焦在航天和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画上的天安门广场升旗,是表现祖国一直位于强国行列,而且越来越富强;登陆火星是展现我国的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是希望世界和平,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陈墨涵说,听取了小组成员的各种意见后,她花了两三个小时完成了这幅“畅想画”。

“四组同学都准备得非常充分,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各组同学介绍完之后,窦维佳揭晓了这节课的主题:“大家在各方面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都有一种期待和梦想,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就是‘中国梦’。”

老师用生动案例呈现“中国梦”形成、奋斗历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窦维佳从中国古代的辉煌讲起,“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中国人的发明占175项。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窦老师通过各种历史图片、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了古代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与社会治理智慧。而讲到近代中国的衰败时,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明显严肃起来。

“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讲到这一部分时,窦老师给大家看了一段百岁老兵的访谈视频,视频中老兵的讲述,让同学们立即产生了共鸣。而在讲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时,窦老师让同学们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

课程最后,窦老师告诉同学们,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我们已经实现了经济腾飞梦、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窦老师内容丰富的讲解中,40分钟的课一晃就过去了,直到下课铃响,不少同学还意犹未尽。“一堂课听下来,我感觉很激动,由衷地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和骄傲,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欣喜。”陆屹杰说,自己平时就非常喜欢看新闻,而窦老师讲课时也涉及了很多历史资料和时政新闻内容,“从历史发展脉络和时事新闻中,都能体会到国家的发展和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我觉得这样的课一点都不枯燥,很能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陈墨涵也坦言,刚拿到《读本》教材时,曾以为这门课会比较枯燥,但实际开始上课时,却发觉很有意思,“老师上课时会引用很多时事新闻、有趣案例,而且会通过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来呈现,每次上课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比如今天讲的‘中国梦’,以前我单纯地以为‘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听老师讲完才认识到,‘中国梦’承载着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更高的发展内涵。”

几天备课、修改四五稿只为让课程更吸引人

一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味着背后凝结着老师的大量心血。窦维佳坦言,为了讲好《读本》,她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同时,每次备课,都要寻找众多素材,努力让课程更加丰富。

以这次《读本》专题研习课为例,她光备课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修改了四五稿”。窦维佳介绍说,这节课是以“中国梦”为主题,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备课时要精选更契合这个主题的素材,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多,“先是找素材,然后再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以历史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索引,来给学生呈现‘中国梦’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从古至今为了实现‘中国梦’经历过哪些奋斗,我觉得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中国梦的历程。”她认为,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讲课时理论的内容太多,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因此老师要通过更多生动的案例、史实来呈现,让课程更有吸引力,也让所讲的内容入脑、入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为了用好《读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每周一次既定《读本》课的基础上,市十中学还在校内将党史学习教育、《读本》学习与中午午会等学生课余时间结合在一起,通过微课、系列课程、专题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少先队员与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力量。此次专题研习课就是既定课时之外的专题课程,而专题研习之后,学校还利用每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让同学们到红色场馆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方面表示,从本学期开始,学校已逐步展开党史教育常态化学习活动,在“双减”背景下,将党史学习与课后服务、课间课后相结合,营造学生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开天辟地党的一大”“又新印刷厂里的革命故事”“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等专题研读课,构筑起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使学生在党史学习中坚定自我理想信念。

【记者手记】

台上40分钟,台下多少功?

《读本》课该怎么上?如何增强这门课的吸引力?本学期开始时,这是不少思政教师思考的问题。一个多月来,不少老师和学校已经通过探索和努力,让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

市十中学窦维佳老师的这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专题研习课,记者全程旁听,下课铃响起时,第一反应是:“啊?已经下课了?”学生们的反应也都差不多,老师选取的丰富时政素材、创设的生动课堂活动,让这一节课既有趣又层层递进,在津津有味的听讲中,时间飞速流逝。

这背后,凝结着老师的心血。人们常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这句话用在思政课上也同样适用——讲台上40分钟,老师们要在“台下”花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去全心投入、精心准备。

“没有做不成菜的食材,只有手艺不佳的厨师”,要想让思政课吸引人,首先要找到吸引学生的“点”,让学生有兴趣看第一眼、听第一耳朵。当然,思政课有自己的逻辑和使命,需要“入脑”进而“入心”,而要做到这一点,更需要老师们在备课时多下功夫,一方面要多学科联动,从政治、历史等多学科中找到“做大餐的食材”,另一方面要多手段呈现,运用图片、视频、实验等多种授课方式,做出让学生们“爱吃的大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