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开幕,专家畅谈“双减”背景下儿童那些事
2021-10-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10月19日,第十二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开幕。在“三孩”“双减”等新政背景下,来自委内瑞拉、墨西哥、爱尔兰、挪威等17个国家和国内十几个省市的代表相聚在浦东,共同为分享儿童发展和保护的新经验、探讨儿童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创造儿童参与和共享的新空间集智聚力,建言献策。

本届论坛由市妇儿委、市妇联、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上师大联合主办,聚焦“品质生活与儿童发展”,从“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福利政策与儿童权益”“城市建设与儿童友好”等视角,共同探讨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中的责任,为儿童高品质生活和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回归本位、家庭教育回归生活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们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多个理论角度分享观点,以不同的视角阐述促进儿童优先享有品质生活的前沿思考与探索成果,并围绕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观点、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提出,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下的三个“回归”,即学校教育回归本位、家庭教育回归生活、儿童成长回归全面发展。

他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冗余”时代。“大家知道AI时代,知识发展很快,所以我们过时也非常快。今天很难分辨有用的知识还是无用的知识。所谓知识后移,你今天学的东西,今天考入大学你所学的专业,毕业以后,可能被AI所替代。用社会学的专用词,可能你成为了‘AI失业’的一群人。我们研究发现,60%的岗位可能在未来的5-10年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三孩’和‘双减’的背景下,我的观点是,在一个以知识搜索引擎时代,我们的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训练,可能要更注重对他的方法论的训练,而不是知识信息的本身。我们必须重构传统的学习观和知识观。知识除了它的工具价值以外,还有更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通识教育。国外的本科基本上都是通识教育,不分科。人文的素养也就是回归了教育的本位。以人文素养为特征的。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有限的。我们怎么样在一个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中间以培养儿童确定性的能力来对抗不确定性复杂性易变社会的变化。在人工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培养孩子掌握知识的方法论,而不是信息本身。”

他还认为,尤其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让教育回归它的本位很重要。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为了孩子”目标一致。教育必须回归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教育必须走出短视化、功利化的困境,要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教育将失去它的价值。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是我要学,而不是去刷题。另外,我们学校教育要回归育人初心,家庭教育就要回归生活。家庭教育研究界一直有一个呼吁,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也不能追求学科化和工具化。现在把家庭教育搞得学科化。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它的主要任务是养成教育。也就是说在家里要训练孩子的守规矩,在社会要训练他守规则。到了学校、企业,训练他守规章。就是培养儿童成为好儿童、好学生和好公民。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提出,要健全并践行基于“为了孩子”共识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她认为,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庭走向社会,儿童发展就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而且我们认为这个社会化必须给予一个界定词,就是一个积极的社会化。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发展太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了。太需要我们赋予儿童一种积极的价值观、行为认知,甚至包括一种语言的表达。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关注积极的社会化,应该怎么去引导,怎么去给予儿童社会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处处长朵拉提出,要把支持家庭尽责贯穿于整个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闭环服务中,确保儿童在自己的家庭、社区和文化环境中得到保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则指出,城市期望寿命值的增高和儿童的保健、儿童的疫苗注射、五岁以下儿童的低死亡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疫情面前,孩子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