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保理念 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2021-10-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

如今,垃圾分类“小课堂”已经从居民区的宣传,延伸到了学校的常规课堂,甚至在不少托班里也流行起来,正确投放垃圾已经是从娃娃抓起的习惯养成。而在更多年轻人的生活里,垃圾分类不再只是一种习惯,而是自发组织参与的新风尚。垃圾分类桌游大赛、城市定向赛、捡跑团等不断涌现的创新环保活动,以及在形式上频繁升级的志愿服务,同时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崭新活力,这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年多后交出的答卷不谋而合。

“三增一减”显垃圾分类成效

根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干垃圾呈现“三增一减”的稳定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市干垃圾控制量14847吨/日,同比《条例》施行前下降28%;湿垃圾分类量10311吨/日,较2019年同比增长约89%;可回收物回收量7104吨/日,较2019年同比增长约1.65倍;有害垃圾分类量2.02吨/日,较2019年同比增长14倍。

“大家参与垃圾分类,主要是把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从干垃圾中分出来,因此干垃圾就会相对减少。”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介绍,原来庞大的干垃圾基数减少,得益于垃圾分类的成效。她进一步指出,人均垃圾量会随着经济活动变化,比如有组织将居民买菜时产生的垃圾全部回收,例如将蔬果全部切皮后再送到家,这样的生活方式改变便会让以上数据发生浮动。但如果近阶段经济方式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湿垃圾占干湿垃圾比例的40%左右,并且预计一段时间都会持续这样的状态。

据了解,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制定了46项配套文件,有谁负责收运、如何收运等的制度性文件,也有近期将要开展多少检查等工作部署性文件,更有小到湿垃圾需要分到什么程度、某种不合格的分拣扣多少分等的标准性文件,正是这些制度规范,促成了垃圾分类数量的渐趋稳定。

上海志愿者中每10人就有1人参与垃圾分类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原本在全市1.3万个居民住宅小区里楼前放置的两个垃圾桶被取消,改为垃圾投放集中布点。一开始离点位较近的有些居民会有抱怨,甚至偶有矛盾冲突,这些其实出自对垃圾投放点污水满地、苍蝇乱飞的刻板印象使然。

两年间,居民的抱怨声减少了,理解和支持也多了起来,这要归功于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志愿者们。志愿服务工作随着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呈阶段性推进,在一开始布点培养干湿分类习惯的建设性工作中,志愿者采取保姆式的站岗服务,手把手教分类,到如今随着居民分类意识的强化,志愿者只需要定时巡查、开展深入的科普讲座,重在强化管理,成为一种观察性的引导行为,使垃圾分类更加适应市民的需求。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社会宣传处处长章红兵介绍,垃圾分类志愿者在组建时呈三级服务体系,从市、区再往下延伸到村、居委、小区,累计已有58万志愿者参与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占上海注册志愿者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在上海,每10个志愿者中就有1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今年,全市第一支垃圾分类明星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从10个行业领域中定向招募了一批先进人物。由著名喜剧演员、上海市垃圾分类形象大使王汝刚担任队长,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李影、参与垃圾分类系列知识读本编写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勇等积极加入,以明星示范作用继续巩固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捡跑等环保活动体现社会进步

2021捡跑中国正在全国火热举行,捡跑这一创新环保理念又赢得无数点赞。边跑步边捡垃圾,即参与者携带一个垃圾袋进行跑步和下蹲,完成活动沿途生活垃圾捡拾与分类,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当下年轻人中备受推崇的环保潮流。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认为,将捡拾垃圾跟跑步活动相结合,说明了整个社会在进步,同时也是年轻人的进步。

如今,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像捡跑这种活动是在整个生态文明思想的大背景下结合的产物,正因为社会思想在进步,才会引导大家更关注环保活动,尤其是对于热爱创新的年轻人而言,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更富号召力。

与此同时,创新环保活动的成功推广也恰恰印证了年轻人正在进步,“不要以为我们年轻人只关注学习、健身或者吃喝玩乐,年轻人也在关注社会环境,他们已经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一些生态文明活动中去。”该负责人表示,环保行业与各种创新活动有机结合,会碰撞出更多火花,让环保意识更深入人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