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冬奥国家队训练装上“第三只眼”,运动健康人才培养更加“智能化”
2021-10-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从2020年11月起,上海体育学院的一支团队曾前后三次跟随跳台滑雪国家队开展“贴身服务”,为冬奥国家队的训练提供了“第三只”眼睛。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发展论坛上,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和大家分享的这一“科技助力冬奥”的研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用科技为冬奥国家队训练“贴身”服务

受访者/图

2021年1月份张家口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室外气温将近零下40℃,三个背着大器材包的黑影在雪白的山上顶风前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极寒和大风未能挡住他们的步伐,到达每一处捕捉点,他们都要停下。这就是上海体育学院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团队,“领衔”的是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教授。他们要做的是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实时采集运动员起跳角度、空中姿态、速度、距离等数据,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

极寒天气和当时尚未完工的配套设施,给户外数据采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只要国家队安排训练,刘宇教授带领的科技冬奥团队都会赶在队伍之前抵达训练场。学生团队肩负起了团队当中最困难的任务。

“队伍需要,我们就在。团队一般分成两拨,一拨在山上采集出发台的数据,一拨在山下负责接收传感器的信息。”为了传送设备,两支小分队时常要在半山腰碰头交接,相当于40层楼高的阶梯是仅有的通道。作为团队中的党员,博士研究生庄薇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任务,“山上风大,楼梯上还有积雪,旁边只有一根绳子保护,刚开始的确有些腿软,但也都挺过来了。”

从校园实验室到雪山训练场,刘宇带领学生们把论文“写”在了皑皑雪山。“之前更多的是埋头做实验,得到了很多数据结果,但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常常是未知数。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到应用中去,才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的价值。” 本硕博均就读于上体的殷可意感慨道:“科研服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接纳和认可,很有成就感。”

从2020年11月起,项目团队前后三次跟随跳台滑雪国家队开展服务,通过微型可穿戴设备和三维无标记点运动捕捉系统,团队完成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并能快速地提交测试报告,为国家队提供了“第三只”眼睛。“实时反馈三维动作捕捉,可以多角度采集数据,量化训练环节。比如跳台滑雪选手的助滑速度、起跳角度、身体姿态、蹬伸时机等,过去只能依靠教练的经验感觉,现在能提供精准量化的快速反馈、技术诊断,这种科技助力对运动员成绩提高非常有帮助。”

经过两年的科研攻坚,团队成员们对“科技冬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刘宇看来,身处金字塔尖的运动员,每提高一秒成绩都可能面临几何级数增长的受伤风险,科技的介入能对每个动作数据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方案。跟队服务的硕士研究生江勇也深有感触:“能用科技解决的事情就尽量不要用运动员的汗水去解决。”

运动健康人才培养迈向“智能化”

这项研究,通过从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关键动作技术优化、临赛心理干预、损伤预防及康复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科研成果在花样滑冰、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等多个冰雪项目中展开得以应用,为中国冰雪插上科技翅膀,也为运动健康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方向。

刘宇教授与专家、同学分享运动科技的同时,隔壁场地上,一场运动康复的技能大赛也在热闹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46支队伍,3人一组,在不同赛道完成心肺复苏、运动贴扎、肌肉骨骼康复的“个人全能”赛,另一边,还有“慢性疾病运动处方”的单项比赛。

“运动康复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起步比国外要晚,但实际上近10年尤其是近5年来,康复学科发展的特别快,尤其运动康复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跟科技的结合,正向着‘智能康复’的方向发展。”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系主任吴卫兵教授告诉记者,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运动康复的实践和创新不仅对专业的竞技体育,对于普通民众同样能有普惠作用。

这一趋势也导致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更高。“以前我们的学生就业可能聚焦在竞技体育或是说医院康复专业,但现在很多会去社区康复,还有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也涉及到,比如航天工程里对于宇航员的一些训练,都涉及到我们运动康复的知识或者技术。”吴卫兵表示。

“早在1989年,上体在全国率先开设体育保健康复本科专业,培养出中国体育康复治疗领域最早一批运动康复治疗师。”上海体育学院校长陈佩杰表示。他带队的上体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刚刚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在他看来,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健康事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健康中国”纳入到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当中,而运动康复必将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上体也将发挥智库作用,探索体育学科创新发展,构建契合新时代重大需求的运动促进公共健康体系,培养‘体医融合’高素质人才,这也是一流体育大学的责任担当。”他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