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好底线,勇敢地出发,B站宝藏教授沈奕斐送给95后爱情锦囊
2021-10-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吴恺/图、视频

周末的中国大戏院座无虚席。这一次,一个个年轻的脸庞带着对“恋爱”的疑问走进剧院,是为了围观B站宝藏教授沈奕斐的恋爱课。如何直面“亲密关系”是摆在戏里戏外青年男女亘古不变的难题。 

在话剧《婚姻情境》上演前,中国大戏院联合鼓楼西戏剧举办了一场讲座,主题为“亲密关系满意度密码”。特此邀请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沈奕斐和青年朋友们一起探讨“我们今天到底需不需要恋爱?”“我们今天又该如何去恋爱?”。

沈奕斐妙语连珠,和青年朋友们一起探讨爱情与婚姻的密码。 

//   现场空前热情   //

站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下聊爱情

“以前,人们希望结婚,是希望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以前,人类的生存需要依附于一个团体,不结婚,单位分房没有你的份儿,种地也分不了地。因此,不结婚是不行的。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发现,单身可以一直很爽,反而现实生活里的风啊雨啊,都是婚姻带来的结果。婚姻不再是必需品,有可能还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结婚?我们为什么还要建立亲密关系?”

演讲一开场,沈奕斐教授连珠式的提问便立刻抓住了年轻人最关心的恋爱问题:今天,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谈恋爱?她说,社会学研究发现,现在亲密关系非但不是不重要了,反而更加重要了。

她指出,其原因基于幸福拐点的理论。什么是幸福拐点?就是人们所能获得的幸福感受达到一定峰值以后,对幸福的感知力就不会再持续正比例增加。也就是说,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以后,人的幸福感更多来自“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问题要解决的依然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就此,亲密关系在你追问个人意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心理需求而言,人与人之间都渴望建立“情感连接”。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们对情感连接的渴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这个时代,其实我们更加需要建立“亲密关系”。

“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当代的年轻人,一边会说不想结婚,一边内心深处又非常渴望亲密关系。”沈奕斐教授的观点恰恰印证了当代年轻人对“谈恋爱”的渴望。此刻,青年报记者在中国大戏院里放眼望去,一排排端坐着认真听讲的都是95后小青年,其中有很多情侣结伴而来,也有一个人带着满满的疑问而来的。面对爱的难题,他们毫不羞涩,踊跃提问,敞开心扉。你会发现,他们中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这堂恋爱课均充满了无限的求知欲。

一个多小时的恋爱课,知识点密度之高,沈教授的语言体系之接地气,也让记者和观众一样大呼过瘾。

//   破译通关密码   //

爱是关于自我成长的一门功课

沈奕斐教授个人很喜欢《婚姻情境》这部话剧作品,推荐年轻人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剧中以精巧如八音盒般的舞台,简洁深邃的灯光,细密的对白,一步步刺破了“婚姻”的真谛,讨论两性之间普遍而深刻的关系问题,带领观众们走进一对夫妻的内心世界。

“厌倦了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我们又是如何去找寻生活的意义?”沈奕斐认为,戏剧提出了开放性的思考,但通常问题产生了,却很少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是这个原因,该剧主办方也希望通过这堂讲座在戏剧之外为“婚姻情境”预设更多积极的破题思路和解题方案。

讲座中,沈奕斐讲到了爱情背后的底层逻辑,它是人类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撕扯的情感功课,最终人们通过情感关系来追问自己是谁,通过“婚姻镜像”面对自我成长,处理情绪,处理问题,处理我们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它是人类的情感需求,它更是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风险堡垒’。”“在两性关系中,需要探讨的还有边界和底线,什么时候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什么时候我和你又构成了‘我们’。”“两性关系这么复杂,婚姻情感诸多难题,我们索性逃避,就不要它了吧!大错特错!我们还真得直面它。这门自我成长的功课,抛开爱情和婚姻,你也会在其他关系中遇到近似情境……”

在沈奕斐的解读中,爱情和婚姻成为现代人所剩无几的一块感性土壤,它承载的意义太重要了。在她看来,谈恋爱是第一步,它解决的是怎样对他人感兴趣,产生好奇心,并同时给予爱和付出,婚姻则是两性关系中更高的维度,它还涉及到如何从初期关系走入长期关系,如何改变双方的认知差异,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这更是修炼一生的功课。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处于婚姻关系里近20年的女性,沈奕斐直言不讳:“爱情确实是勇敢者的游戏。”

■妙语问答

关于爱情你最想知道的答案

问:怎么确定他是不是那个我中意的人?

答:爱情来了,不会有那么多的理性。荷尔蒙会告诉你答案。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他身上的味道是不是你喜欢的,有没有让你特别讨厌?两个人味道对不对?通常就是这么感性的东西最终会战胜所有理智。有时候,我们会用另外一句话来解释“情人眼里出西施”。

问:我和我妈妈的爱情理念或者说爱情脚本有很大的冲突,我该怎么办?

答:你妈妈的爱情脚本适合她的逻辑体系,而你的爱情脚本适合你的逻辑体系,不能说谁对谁错。困难就在于如何去改变她的观点。首先,我觉得你在经济上一定要独立,假设你都不靠他们去买房子了,你的经济地位就会决定你在家中的话语权。你要试图去说服她,去接受时代不同了,你有你的选择。如果你能向你父母证明你能够独立,能够做更好的自己,他们自然会尊重你的选择。

现场提问。

解剖95后的爱情观

问:关于如何从“初期关系”走入“长期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何不同的破题秘钥吗?

答:在恋爱的关系里面,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做得很好。他们择偶标准中的重要一项就是三观一致。这是当代年轻人爱情观进步的地方。在中国人的爱情旧脚本中,三观并不重要,一致不一致也无所谓。什么叫“三观一致”?三观一致并不是说,双方什么都要一致,包括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要一致,甚至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都要一致,这种评判就太极端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更何况,你和一个完全一致的“自己”谈恋爱,你会有好奇心吗?会有兴趣吗?

其实,三观一致就是底线一致。遇到重大问题和处理矛盾冲突时,我们基本的底线是一致的。在“初期关系”里,两个人如何把“底线意识”做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初期关系中就是厘清底线,长期关系中就是认同差异、寻求互补,这个原则非常重要。这两点走得好了,感情生活就会比较顺当。

送给95后的爱情锦囊

问:来听讲座的都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你最想送给他们的爱情锦囊是什么?

答:其实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打开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力。我认为,最好的爱情就是确立底线以后再去拥抱不确定性。我一直讲,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你需要勇气,愿意开放自己,和别人建立连接,建立碰撞。你缩在角落里等爱,或是单纯逃避拒绝爱,都是不正确的爱情观。当然,这种勇气也不是盲目的,过度的。我的爱情(防狼)忠告是:你和伴侣之间,不要在没见父母之前,就有过多的经济往来。关于安全性问题,我通常建议,对方的约会邀请,第一现场你是可以放心去的,但是第二现场就需要谨慎。什么是第二现场?今天约会吃饭,你赴约了;然后对方又提出饭后一起到他的朋友家里去,你就要当心了,尽量不要去。你只要把底线设置好,就可以勇敢地出发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