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上海的大爱,作家贝拉唱响《幸存者之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在一辆颠簸的马车上,坐着一位姑娘,她的眼中饱含忧伤……流浪民族的悲凉,是全人类之殇……诺亚方舟的船长,站在浦江召唤……”11月3日晚的上海音乐厅,当作家贝拉在“幸存者之歌音乐会”上唱响自己作词的这首歌时,很多观众都被其中的伤感所打动。这场音乐会以二战期间上海接纳犹太难民的故事为切入点,展现了人类命运与共的宏大主题。“以‘故事外交’,展现本民族人道主义精神是我终极的梦想。”贝拉表示。
// 小说之外,用音乐会展示主题 //
贝拉在上海出生,早年移居海外。如今重返故乡上海,她主动担负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任。此次音乐会的主题,来源于她的小说《幸存者之歌》,这是以好莱坞传奇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父母亲在二战烽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为蓝本而创作的长篇小说。迈克作为《飞跃疯人院》、《野战排》、《与狼共舞》、《沉默的羔羊》、《现代启示录》、《费城故事》等著名影片的制片人,为大众所熟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近三万名犹太难民为逃离纳粹的迫害与屠杀,来到上海。他们得到了上海市民的善良包容,这份情谊至今仍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美籍犹太学者克兰茨勒说:“上海这个名字,对千千万万犹太人来说,已成为一种护身符,他们可凭此将自己生活中的恶梦改变成得救的希望。只有在这个地方,他们才可不凭签证这道神奇的开门咒,有希望逃脱纳粹的恐怖统治。”
迈克父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为了创作这部小说,贝拉前后花了几年时间研读上海电信史,并从电信档案系统查到了迈克的父亲大卫在美商上海公司的求职履历文件。她还几次赴美造访迈克的母亲朵拉,获取了更多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犹太人在上海一手史料。浪漫、温暖、充满力量的爱情故事,被镌刻在了大时代的背景中,作品以通讯技术的爆发节点切入上海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完整、准确地呈现出上海早期的电信往事与鲜活众生。
“我对文学创作富有使命感与神圣感,那就是每一部作品回归文学本身以外,还应该架起一座座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贝拉说。《幸存者之歌》(中文版)于201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反响热烈,2020年英文版由美国首席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上首发,被誉为上海版《乱世佳人》。
而将小说的故事,再以音乐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灵感出现在2012年——当时,2012年贝拉去迈克家做客,迈克带她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一位犹太女钢琴家一边述说在二战时期的家族故事,一边演奏钢琴,贝拉深受感染与触动,于是在上海用“文学+音乐”形式的音乐会诉说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成了贝拉的心愿。为此,她开始作词,并根据犹太民谣改编了歌曲《幸存者之歌》。
// 人类大爱在当下很有意义 //
据了解,这场音乐会上所有曲目均来源于世界名曲和犹太名谣。这些作品除了展现犹太人的智慧以及当年迈克一家在上海时的经历——他们在异国他乡靠着爱与信仰的力量,拥有了精彩人生,更呈现了贝拉自己的家乡自豪感。她说,自己的故乡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人与犹太人患难与共,命运相连,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包容友爱与国际大爱的难忘篇章。
在本次音乐会上,除贝拉本人外,还有不少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嘉宾“助阵”。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配音演员、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晨光,担任了本次音乐会的主持人;此外,电影《佐罗》配音演员、著名配音艺术家童自荣,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配音演员刘家祯,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燕子姐姐”陈燕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小群,音乐制作人、吉他演奏家陈功,萨克斯演奏家叶树伟,以色列钢琴演奏家索尔卡,俄罗斯舞蹈家尤金与阿耐斯泰西亚夫妇等艺术家朋友,用演奏、演唱、舞蹈和朗诵的方式与贝拉一起,共同唱响了人类大爱的旋律。美国教授TIM KELLY还朗诵了贝拉的诗《当命运以苦难亲吻我》。
这场音乐会还得到了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同时,音乐会还吸引了数百名在沪外籍人士、包括留学生、外企高层以及数十位驻沪总领事、外交官等参加。
贝拉表示,如今全世界都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但艺术投射出的温暖、坚韧、希望的光芒,从来都是人类前行时不可或缺的力量,自己的这场音乐会,也期待能为社会带去爱和信仰。
除了音乐会,《幸存者之歌》还将有众多的艺术形式同步推进:同名纪录片目前正在拍摄制作中,并将在东方卫视播出;“幸存者之歌”大型雕塑已进入铜铸阶段,年底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