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一线青年成为主角,这个全新“科技新青年”讲坛今天启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首飞四年,为什么C919仍在不断试飞?一款飞机要经历多少挑战和磨难才能成功“领证”?今天上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济泽与数十位青年们分享了他因一个困惑而做的研究。这场分享也宣布了上海科普大讲坛全新子系列——“科技新青年”的启动。今后,还将有数位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成为这一全新讲坛的主角。
一个疑问产生的研究被分享给更多青年
2017年,承载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几代人梦想的C919首架飞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自此,C919进入民航“服役”备受期待。
上海交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张济泽,从事的是激波与非定常涡动力学研究,服务于大型客机翼面小翼设计和气动减阻优化,也是一位航空史爱好者。他还记得首次试飞的那一天,他和同学们在课上偷偷看手机,只为了不错过这一令人激动的一刻。
不过首飞之后,4年过去,为何我们还不能坐上C919?大飞机究竟在干嘛?这是很多人的疑惑。张济泽也就此做了一些研究。“其实2017年5月5日首飞成功后,C919的飞行一直没有停止,试飞一直在进行。”他研究了每次试飞的不同之处,比如首次试飞飞机起落架是落下的,第二次则收起了,“是以完整姿态进行了飞行,所以可以说第二次试飞才是完整的试飞。”
这之后,C919还进行了结冰飞行、失速飞行、高温高寒飞行、大侧风起降飞行等试飞,“这些飞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适航取证飞行,就和所有青年朋友在学习中不断地考试来验证学习成果一样,大飞机也要经过一次次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能安全地飞上天。”
张济泽随即又去研究了什么是适航标准,不同国家的适航标准是如何建立的。他概括了飞机的适航标准,是“航空器的整体性能和操纵特性能在预期的运行环境和使用条件下,具有安全飞行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航空器在全寿命阶段内应始终保持符合其型号设计和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且可以通过合适的维修而持续保持。”而通过研究中美不同的适航标准的建立,他也更加了解到了我国的适航标准是如何和大飞机建设同步成长的。
“科技新青年”将让科研一线青年上讲坛
记者了解到,这场讲座也是上海科技馆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名推出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全新子系列——“科技新青年”的首场活动,得到了共青团上海科技馆委员会和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当天,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协作,建立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团队的科研和科普交流平台,为公众持续输出优质资源。
据悉,今后,“科技新青年”还将邀请身处科研一线的青年,深度解析当前面临的核心科技“卡脖子”困局,将不为人熟知的前沿领域与技术困局进行科普转化,将新技术、新的科研成果带入到公众视野。无人驾驶行业方兴未艾,国产激光雷达处在什么位势?“双碳”目标已定,燃料电池和应用场景哪个扼住了氢能发展的喉咙?国产芯片制造到底缺什么?天价的大型量子对撞机到底该不该建……这些话题都将成为新的科普话题。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告诉记者,这次参与“科技新青年”的青年讲师们,平均年龄25岁,都是来自不同学院的研究生,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感兴趣和正在研究的科技话题,聚焦在“卡脖子”问题上,在分享的过程中,对于这些青年来说,也是开阔研究思路的过程。
“我们的理工科同学,平时研究内容虽然很深,但是会比较窄,不一定能够在一个国家战略层面、国际视野上去真正理解自己科研的意义。”沈辛成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活动,专精的专业知识会被引导到更社会的层面上,给他们以新的启发。
“比如说氢能的问题,做氢能的同学是做具体的燃料电池组件的,研究的是一个非常窄小的议题,但实际上氢能关乎到整个国家能源的大战略,对于整体的应用前景,我们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反而提出了一种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他们也深受启发。”沈辛成表示,我国面临的许多“卡脖子”难题是科技新发展阶段在一些要害领域会遇到的必然现象,有时候跨学科地去看待,或许能有更多借鉴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