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浪漫!鱼骨绘情、蟹壳作画,上海海洋大学年轻师生们绘出自然之美
2021-1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鱼骨绘情,蟹壳作画。如何变废为宝,用鱼骨和蟹壳绘出自然之美?烧煮、剔肉、拆解、泡制、粘贴、整理……经上海海洋大学青年师生的巧手,原本其貌不扬的鱼骨和蟹壳,成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画或者可爱有趣的Q版画。将艺术的浪漫主义和学术的严谨有机结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一种美育的新探索。

// 00后学生鱼骨绘深情 //

一幅鱼骨画需要经过七大工序

鱼骨画《孟庆闻》。受访者/图

一根根细小的鱼骨,经过挑选,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弧度,随后逐一拼接,这不仅考验着00后学生的耐心,也让学生们对于鱼类学家、水产教育家的品格有了更深的感悟。

00后的朱润雨同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谈及如何参与鱼骨作画时,她回忆道:“最初是学校老师邀请我参与学院的鱼骨作画团队。这些鱼骨的原材料都是鱼类学等课程用剩的实验鱼,某种意义上,用鱼骨作画也是一种对鱼体的再利用与延续。比如《孟庆闻》鱼骨作品将著名鱼类学家、水产教育家孟庆闻女士的每根发丝、皱纹都用鱼骨来呈现,这让孟女士的形象格外鲜明、生动。”

虽然朱润雨平时就热爱画画,但是用鱼骨作画比她想象中更具挑战。一幅画的完成,需要经过七大工序,从烧煮鱼骨到清理残肉再到氢氧化钠溶液泡制等工序,最终再粘贴,可谓是“功夫画”。“粘贴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较高精度,如果我使用手套,容易导致判断失误,所以我选择徒手粘贴。于是,手指常常会被502胶水住,分离的过程又痛又难受,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

鱼骨作画不仅别具新意,而且别具教育意义。朱润雨介绍道,制作《孟庆闻》女士这幅作品的初衷是想纪念学校功勋人物。在作画前,朱润雨查阅了孟女士的相关资料,随后寻找孟女士的照片,最终选取了一张作为鱼骨画的参考。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朱润雨用线条描绘,以此制作最初的草稿。“孟女士长期进行鱼类学形态解剖和分类的教学与研究,这份坚持与贡献让我倍感敬佩,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幅画,让在校同学了解这些老前辈,激励自己的学习。”

作为鱼骨作画团队的早期作品,《朱元鼎》这幅水产教育家的鱼骨画经过数次修改。“由于我负责草稿部分,最初我设计数个方案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我看到当代插画家寺田克也的线稿,粗细得当、忽略明暗的塑造方式给我带来了灵感,设计的草稿方案最终得以通过。”朱润雨回忆道,为了效果更好,她大胆采用脊椎骨来制作服装。最终她和团队成员李姝慧以及张集等同学合作,将废弃鱼骨摇身一变成为栩栩如生的肖像画。

// 蟹壳巧作画 //

将艺术和专业特色有机结合

受访者/图

轻轻一蘸颜料,勾勒并涂色,有趣又生动的Q版人物就在螃蟹壳上活灵活现了。在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五届蟹文化节的蟹文化展上,90后辅导员陈蔚荻在专业蟹壳作画师傅的指导下,初次尝试了蟹壳作画。

谈及为何想尝试蟹壳作画,陈蔚荻坦言道,作为吃蟹爱好者,她对于螃蟹吃法很了解。不过,在蟹壳上作画却是第一次。“之前我对学校的蟹文化已经有所了解,蟹壳作画既有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色,还能变废为宝,听上去就很有趣。这次有幸担任学校蟹文化节的直播主持人,所以想挑战一下。”

蟹壳作画的过程听上去不复杂,其实很难把握。由于蟹壳面积较小,作画范围很受限制,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蟹壳表面凹凸不平,而且有弧度,如果把握不好的话,画会变形。”陈蔚荻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决定选择以Q版小青蛇来入手,“因为是第一次蟹壳作画,还是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蟹壳作画很考验细节和画笔掌控能力,稍有疏忽,就可能线条粗细不均。用手腕发力,再轻轻上色,这样颜色才会均匀。此外,蟹壳本身有颜色,如果底色画得有深有浅,背景会显得比较脏,影响整体效果。”

以蟹壳作画,既生态环保,而且别具自然之美。“在蟹文化展上,我请教了专业作画师傅,利用蟹壳的弧面来突显人物的面部特征和神态。同时,作画的颜料也颇有讲究,用马克笔涂色容易掉色,如果用丙烯涂色色彩更亮,而且不易溶于水,保持时间更长。”陈蔚荻坦言道,“这次作画体验后,我以后吃完的螃蟹壳都打算利用起来,作为画画的载体。在学校直播中,以蟹壳作画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创作文创产品,还能激发同学们对于水产品的感性认识,将艺术的浪漫和学术的严谨有机结合,也是一种美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