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座谈会举行,与会代表对如何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出意见
2021-1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刘昕璐 

11月16日,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围绕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听取高层次人才代表的意见建议。

聆听了讲座后,企业和高校的参会代表纷纷表示了参会感受,对如何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出真知灼见。

  企业代表    加强对公共基础科学建设的投入  

朱鹏程

“很荣幸参加这次座谈会并发言。我感觉李强书记对许多产业非常懂行,不管生物医药还是半导体等领域的都熟悉。”ATLATL飞镖加速器(大得创同)创始人兼CEO、总经理朱鹏程是此次座谈会发言者之一,在谈及参加座谈会后的感受时,他表示,上海对高层次人才抱有非常开放的态度,鼓励探索,甚至容忍出错。对新鲜事物的尝试抱着十分包容的态度。

朱鹏程是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MBA。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他在波士顿建立了自己的共享实验室,不仅分享给科学家们场地,还提供现场的服务。

朱鹏程介绍说,2014年的时候,他在美国麻州剑桥发起并创立了大众创新实验室。在他担任董事长和首席运营官期间,该实验室产生的投融资超过 50 亿美金,培育了7 家上市企业,其中有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还获得了去年的诺贝尔奖。

这些年来,朱鹏程一心想要摆脱分割租赁的模式,建立具有研发功能的创新综合体。2017年回国后,他开始建立了2.0版的共享实验室——ATLATL飞镖加速器,这是一个专注于生物医药创新的研发平台,目前累计服务100多家国内外研发团队,被硅谷评论评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 50 家创新公司。

“我们建立的新的体系,能彻底改变生物医药的传统体系。以前生物医药公司建立实验室,动辄花费上千万。而我们共享硬核的专业实验室和服务,能大大降低他们的研发门槛。把重资产的生物医药投资,变成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朱鹏程介绍说,他们对标跨国企业开展全世界顶级实验室的合作,建立了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细胞工厂等,与大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研发组装团队,为入驻企业进行管线研发。

他还告诉记者,在此次座谈会上,他建议首先政府加强对公共基础科学建设的投入,不仅仅是空间,还有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实验室、研发人员等。其次,加强科研人才和产业人才的互动。加强初创企业和高校、跨国企业的合作,有利于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再则,鉴于部分海外人才因为家庭原因等无法回国,可以建立云实验室,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高校专家    努力培养本土人才培养明日之星  

叶海峰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叶海峰是座谈会发言者之一,通过参与座谈会,他更加切实感到人才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座谈会上,叶海峰主要提出四方面建议:高站位探索“合成生物学大科学计划”,加快建设合成生物学研究人才中心和创新战略高地;高质量加大项目资助力度,建立可持续跟踪支持制度,助力青年人才安心完成高水平研究;高效率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新政策,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高标准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提高青年人才落地吸引力。

“人才代表们都根据自身实际工作经历和感受,针对人才工作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李强书记边听取大家的建议边不断做着记录,又做了总结性报告,对上海‘谋划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有着非常高屋建瓴的设想。我非常认同,也倍感振奋。”叶海峰说道。

叶海峰博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014年2月,放弃了国外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在国家“千人计划”和华东师范大学“双百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回到华师大参加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期待在黄浦江畔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叶海峰从事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研究,主要针对重大疾病,开发颠覆性诊治技术,例如智能活体细胞药物工厂技术。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书记对人才问题本质把握非常精准,站位非常高,视野非常宽广,让我们对上海的人才政策充满信心。”叶海峰说,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人才是关键的战略资源”,“对上海来说,人才就是最大的资源”,“要充分激发人才汇聚的原动力”。李书记尤其强调国际化导向,面向全球招人才、引人才。  

“要营造让人才在上海引以为豪、来上海一见倾心、没来上海充满向往的良好生态,为人才打造更为舒心舒适、安全稳定的服务和生活环境。”这些话语,掷地有声,也让叶海峰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从个人研究领域来说,叶海峰说,打算在上海把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做强做大,尤其是在半导体合成生物学和智能细胞机器人领域做更好的工作,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打算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上海本土孵化,创立医学合成生物学高科技公司,最终希望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人类。

“作为一名在上海这片土地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一名高校教师,我将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使命,我们会继续潜心研究,攻关核心技术,努力培养本土人才,培养明日之星,为上海做出更大的贡献。”叶海峰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