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誉而归后,那“魔力小单车”、那深夜办公室的光亮,一切如常
2021-1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下午先后参加李强书记的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学习座谈会;5点半回到学校;5点50分骑上“魔力小单车”回家吃晚饭;饭后再返回办公室,继续挑灯工作到9点半……

这是新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今天下午到晚间的日程表。载誉而归后,一切又是如常般的周而复始。

今晚,他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再次寄语青年务必珍惜韶华,“生逢盛世,就更要用自己的青春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做出每个人的最大贡献”。

  一辈子耕耘,始终奋斗,一直拼搏  

“给我全国道德模范这个荣誉,真的有点当之有愧。不久前,我在北京的颁授会上遇到了其他的全国道德模范,有的见义勇为,有的助人为乐,特别的英雄,我也很感动,那个才叫道德模范。我是搞基础研究的,能够获奖确实也很感动。”

今晚,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汪品先几次谦称自己“当之有愧”,但他感到,通过这样的评选来推动道德建设,温润社会,弘扬正能量,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这次,上海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两位都是长者。“曹鹏96岁,我85岁。我说,我们两个人,平均年龄90岁,全国第一,这跟上海期望寿命也是全国最高很相配嘛。”汪品先院士开起了玩笑。

言归正传。他觉得,自己能当选,可能和还是一辈子在耕耘、没有别的杂念有一定关联。

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学成归国后,汪品先投身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历经数载风雨矢志不渝。他心怀“国之大者”,惜时如金,虽已85岁高龄,依然以办公室为家。他带领团队朝着一个个科学目标进发,在国际海洋科学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

“做深海研究,当然要去看深海,科学家要到研究的最前线去。”2018年,82岁高龄的他奔赴南海科考一线,9天3次下潜至1400米深海底,获得多项重要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现在,自己还是尽可能上第一线,这个精神可能会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正向的影响吧。”这是汪品先始终推崇的精神:始终奋斗,一直拼搏,并且不说空话真正着手去干。

今年9月15日,汪品先院士与夫人孙湘君教授还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推动多学科交叉培养海洋人才,而他只提出一个要求——“不以我们个人命名”。网友们再次为“大先生”的育人情怀和崇高风范深深动容。

“我们每个人都应尽量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如果一个社会中,个人给大家、给社会的稍微多于从社会拿走的,那么这个社会就起来了。我就想做这样的人,能够尽量为社会多做一点,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汪品先这样说道。

  校园总有这样的光亮,让夜晚如此温暖  

今年11月14日,汪品先迎来了85岁生日。就在前一天晚上9时许,他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路过的同学将照片发在群里,感慨着“校园里总有这样的光亮,让夜晚如此温暖”。

这样的工作节奏,就是一种日常。今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汪品先在给同学们上完课之后,在雨夜中骑着自行车赶回办公室继续工作。老师同学们追在后面给老先生送伞,老先生说:“不用啦,几步路就到办公室,雨不大,没关系!”这样一则视频曾刷屏朋友圈。“骑上心爱的小单车,教书育人的路上永远不堵车”的评价,也瞬间获得了高赞。

当时,在直播课的留言区,就有同济学生写道:“汪院士每晚很晚从海洋楼出来,骑自行车回家。”“晚上十点钟,三楼几乎只有最西侧的房间灯还亮着。”

青年教师李博说:“每天早晨比我们到得都早,晚上上完课的第一站还是办公室,这样一份对事业的热爱和坚持,让人特别感动。”

海洋学院“科学与文化”课程团队老师孙烨忱也分享过一张海洋学院内堪称“经典”的照片,那是去年过年期间一位老师无意间随手拍到的。因放假的缘故,海洋学院整栋楼都是漆黑的,唯一透出光亮的办公室,正是汪品先院士的。

汪品先向记者证实,一年365天,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他留给自己“吃年夜饭看春晚”时间,其余364天的晚上,的确基本都是在办公室抓紧工作。

就在今天下午参加会见、座谈会后,汪品先的作息表依然如此。“我5点50分回家吃饭,晚上也会回办公室,再工作到9点半,晚上依然在办公室工作。这是我的习惯,这几十年都没有变,变的只是缩短了一点时间。”

已至耄耋,依然躬身求知、教学的汪品先,自言对时间就是“很小气”。说起自己的科研经历,他总会有所感叹:真正开始搞科研的岁月,开始得太晚。也因此,时间方面,他一直抓得很紧,去年生了一场大病,他将过去晚上10点半离开办公室的时间提早了一小时。

夜晚的办公室时光,总是让他很痴迷,在没有旁人打搅的那整段时间里,他总感思绪敏捷,事半功倍。而那里散出的光亮,正不断照亮校园师生的内心和大家前行之路。

  “我虽然不在课堂了,但还是跟年轻人在一起”  

汪品先今年春季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在6月16日迎来最后一课,那也是汪品先教学生涯的“告别演出”。谈及此刻,他依然满是活力和豁达。

“课程结束了,但这份事业依然会做下去。我的课就像是我的‘开题报告’,我的工作还在后头呢。”这位“科普老顽童”向本报记者剧透,现在正在写另外一本科普的书,“我希望明年能出来。届时,我还是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讲文化,来看科学。我希望,这也会一如既往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如今,开微博、上抖音、进驻B站,汪品先成为一名“网红院士”。他说,这要感谢背后的年轻团队帮助他把内容“批发零售”出来,而这样的“火出圈”也让他有了全新的认知:科学家本来是很寂寞的,但现在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是好事。

“无论是我85岁生日那天,还是在线直播,大家弹幕上说的那些话,我真的非常感动。我真切感到,我虽然不在课堂上课了,但是我跟年轻人还是在一起,那些把我叫‘爷爷’的年轻人,让我觉得,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对于“致青年”的一些话,汪品先说,自己始终愿意怀揣着那份羡慕去叮嘱几句——希望现在的青年珍惜时间,珍惜这个时代,中国现在有这么好的发展环境,那是最好的时代。

“我真希望,我还能重返年轻,我还能有机会去做很多事情。如今,我虽然老了,但老了我也还能做。也因此,我很羡慕当下的年轻人,生逢这盛世。年轻人一定要用自己的青春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