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护“未”来,接续奋斗,上海未检工作创建35周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跳水的那一刻,我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生活的每一秒,我是渴望被保护的孩子。感谢检察官们,守护我们未成年人的成长。”今天,中国跳水奥运冠军陈芋汐给上海检察官们发来了感谢视频,为上海未成年人检察工作35周年“打Call”。
上海是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发源地,1986年6月,长宁区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少年起诉组,专业化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标志着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诞生。上海未检工作创建至今,已走过35年。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
35年来,上海检察机关“以专业护未来,以创新赢未来”的精神,创设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特殊司法保护机制,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失足未成年人,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未成年被害人权益。近5年来,上海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构建了“捕、诉、监、防、教一体化”的特殊工作模式,形成了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工作格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世界儿童日来临之际,上海检察机关发布2016-2020年上海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同时,还启动了“一网通办”移动端“未成年人专区”。
严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加强司法保护和救助
据白皮书显示,2016-2020年,本市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上升,社会关注度普遍较高,检察机关从严、从重加大惩处力度,批准逮捕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344人,提起公诉1457人,起诉率为96.4%。成功办理“6.28浦北路杀害小学生案”“携程亲子园虐童案”等恶性、社会反响强烈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首例地铁“咸猪手”入刑案、松江虐童案、非法向未成年人贩卖“笑气”案等性侵害、监护侵害及新型侵害未成人犯罪案件,均取得较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记者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为充分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各项诉讼权利,组建了专业化的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免除未成年被害人家庭经济状况审查。避免重复取证对未成年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取证场所23个,实现全市覆盖。5年来,共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1293人次,落实司法救助、医疗救助、就学就业、心理疏导等综合救助1632人。
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
上海检察机关坚持少捕慎诉。2016-2020年,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158人,不批准逮捕869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2965人,不起诉1387人,不捕率、不诉率分别为40.7%和48.4%,均明显高于普通刑事犯罪案件;同时,坚持依法惩戒。克服简单从轻倾向,发挥刑罚的教育、警示作用。在全国率先探索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机制,防止“不教而宽”,对1411名因年龄、情节等问题未予以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落实训诫、观护帮教等保护处分措施;为了严格落实未成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上海检察机关实现社会调查、法律援助、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全覆盖。不断提高附条件不起诉质量,五年附条件不起诉率为34.2%,高于全国平均适用率;为了开展全程化、精准化帮教,上海检察机关在五年间,共对2444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心理测评及疏导、开展有针对性的观护帮教1493人次,对2087名罪错未成年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98.4%的涉罪未成年人没有再犯。
为未成年人提供综合司法保护
2018年,上海检察机关作为全国试点省市之一,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试点工作,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记者从白皮书中看到,2018年至2020年,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328人,变更强制措施281人。对在押未成年人监管活动开展监督,制发纠正违法文书39件,均获函复确认。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监督,开展入矫、解矫宣告监督114人次,参加各类矫正活动193人次,助力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
在此期间,检察机关稳步拓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强化未成年人监护侵害监督力度,审慎用好撤销监护人资格条款,探索适格监护人第三方调查评估及监护资格评估机制。2018年至2020年,通过检察建议启动撤销监护权诉讼26件,支持起诉撤销监护权、变更抚养权、追索抚养费等25件。
在创新涉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方面,上海检察机关建立了公益诉讼线索收集平台、公益诉讼观察员制度,进一步拓宽监督线索发现渠道。发挥未检业务一体化优势,积极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打好多类型检察建议综合运用“组合拳”。2018年至2020年,各级院共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35件。
全面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
上海检察机关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性侵害未成年人从业限制制度,督促“一号检察建议”落地见效。联合本市相关部门对60余万名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在职人员进行筛查,对45人不予录用或辞退。同时,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检察人员兼任法治副校长工作,实现全市三级院领导、部门负责人、未检干部兼任法治副校长全覆盖。五年来,各级院检察干部走进120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法治教育1300余场,本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减少27.8%,犯罪预防效果突出。
记者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不断延伸职能积极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开展了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事实孤儿”临时监护、校园周边专项治理,推动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合力。此外,还完善了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体系。成立覆盖全市的16个区级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及1个市级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指导中心,通过“转介”服务的模式,实现检察机关与职能部门、专业社会组织的多元链接,并制定服务标准,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控。据了解,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各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协助检察机关对未成人落实教育矫治工作7500人次,对未成年被害人、困境儿童开展保护救助工作1265人次。
以专业护未来,以创新赢未来
今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还召开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建三十五周年座谈会。会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分别对上海检察机关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提出要求。
李强指出,在新征程上,全市检察机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继续发扬“以专业护未来、以创新赢未来”精神,大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更加紧密协同,持续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司法规律、体现上海水平的未成年人检察实践范例,推动上海未成年人检察事业奋进新时代、再创新业绩。
张军指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职贯穿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过程,在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中肩负重要使命。上海检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改革创新,切实担负起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赋予的更重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以更优检察履职助力司法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六大保护”相融与共、协同发力,为推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上海经验”,为未成年人安全、幸福成长营造更好环境。
会上,上海“一网通办”移动端“随申办”APP“未成年人专区”正式上线。该“专区”由上海市未保委、妇儿工委、市检察院、市大数据中心联合推动设立,对“随申办”中未成年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集成,并面向全社会收集未成年人保护监督线索,实现未成年人事务的“一网式服务、一键式转介、一站式监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