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支付码、交通码等二维码应用深度嵌入城市生活
2021-11-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数字城市: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创新——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11月20日-21日在沪举行。《“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调研报告》在论坛上公布。

扫码,被视为数字城市的媒介接触。现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与研究员李梦颖博士共同发布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成果——《“码之城”:城市数字沟通力报告》,聚焦“二维码”这一当前中国数字技术实践的典型范例,分析上海及长三角代表性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如何在未来建设可沟通、宜生活的数字城市做出展望与提议。

报告显示,全球二维码应用九成以上在中国,健康码、支付码、交通码等二维码应用深度嵌入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全球数字技术浪潮中的中国本土化经验,引发了众多学科的高度关注。二维码的存在和扫码实践已经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码之城”的出现展现了数字技术与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意味着代码软件正在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直接驱动社会系统的运作,激发了城市沟通的巨大潜能。

潘霁介绍,报告从“连接力”“整合力”“转换力”“融通力”“调节力”“生成力”六个面向系统性评估城市数字沟通力的状况,通过“多场景二维码交互体验调查”“市民‘码上生活’问卷”“长三角跨地区城市系统对接分析”等方面的调研,探讨数字技术于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揭示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困难。

下一步,中心将通过合作体,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地区招募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参与调研,继续“城市数字沟通力”研究的展开,依托学界与业界的携手共进,推动数字媒介与城市发展,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