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上演纪念马勒重磅音乐会,廖昌永:用大部头作品 给年轻人舞台
2021-11-23 文体

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音乐会昨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上音供图

11月22日晚,上海音乐学院-德国大熊出版社国际交流机制2021年活动——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这场重磅音乐会,由廖昌永、指挥家张国勇携手由上音管弦系骨干教师、学生组成的150人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登场,如此豪华阵容,让不少资深乐迷和业界都颇为感叹。廖昌永告诉青年报记者:“我们的学生能在上音歌剧院这样高水准的舞台,上演马勒的大部头作品,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听一听年轻时的马勒  

当晚的演出,曲目编排极富学术特色,受到了不少乐迷的称道——上半场艺术歌曲套曲《青年旅人之歌》(男中音与管弦乐队版)与下半场《第一交响曲》(“巨人”),两部作品之间有着相互缠绕的乐思和千丝万缕的关系。

“马勒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曲家,他的作品交响性、歌唱性以及作品里对生命的探索、探求等哲思的东西,挺有意思,”廖昌永说,“我今天唱的《青年旅人之歌》,是我第一次演唱,我以前一直很喜欢但一直不太有勇气来唱,因为德文作品我唱得不太多,尽管我唱过马勒的《大地之歌》等4部作品。为此,我也尽量去感受了这首歌的意境,这是马勒的第一个套曲,是年轻时候写的那种不成功的恋爱的无奈和孤独。”

正如廖昌永所说,为了契合上音的学院特色,这次的选曲属于“年轻的马勒”——下半场的《第一交响曲》也是这样的感觉。“大家都知道,马勒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大多数作品悲剧色彩非常浓烈,昨晚我去上交听了他的第四交响曲,那是一个生命的绝唱,悲得简直不行了,”指挥家张国勇告诉记者,“但他也像其他作曲家一样,从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的状态,所以比较下来,第一交响曲就有太多的‘阳光’在里面,所以这部作品特别适合我们年轻人,适合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里面有青年人的那份淳朴和激情。”

廖昌永

  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今年是“马勒年”。上音将和大熊的年度活动敲定为这场音乐会,也有深意在。大熊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出版社,历史底蕴深厚,双方的合作,是不折不扣的国际级交流平台,受到多方瞩目。在这个平台上,上音力推的中国艺术歌曲,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而用这个平台来锻炼青年师生队伍,更是上音所期待的。“演的是马勒的大部头作品,用的是大熊300周年社庆特别版乐谱,舞台是上音歌剧院这样专业的场馆,”廖昌永说,这次乐团里合作了不少上海交响乐团的职业演奏员,都在感叹“现在学生阶段就可以有这么好的条件,可以演这样的大作品”。

张国勇也说,马勒的作品不是能够随便驾驭的,“因为它无论是从音乐的内涵,还是从作品的技术程度,各方面来讲对指挥对乐队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这次的排练,他颇为欣慰,上音的学生们让他在演奏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特色”,“给人感觉有更多的春风和阳光”。

记者了解到,上音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给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而这次无疑是一个极高水准的艺术实践课。“我们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检验学到的东西,并在舞台上转化,那他毕业之后,就会有更多的积累,职业乐团也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指导他们,”廖昌永说,“我们学校也期待接下来能向社会推出更多高水准的艺术实践活动。”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