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崇明线有新进展,细数崇明这些年变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崇明线项目近日传来新消息,崇明线(浦东段)前期工作实施委托协议签约已经完成,崇明线(浦东段)前期腾地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长江隧桥逢节假日几乎必堵的状况或许就将缓解。从交通民生,到绿色农业,从生态建设到经济发展,这样的变化,在崇明可不止一处。
生态农业 更绿色了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拥有全市1/4的林地、1/3的基本农田,拥有全市最多的农村和最多的农业人口,是上海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也是上海最大的绿色农业发展空间。五年来,崇明区紧紧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机遇,探索农业发展新道路。
作为农业大区,崇明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早有尝试,“稻虾鳖”种养结合、绿肥还田等已有先例。2018年,崇明首次试种不施化学农药、不施化学肥料的“两无化”水稻,其中,崇明北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是“两无化”水稻第一批试点企业之一。据基地负责人石育萍介绍,“两无化”水稻完全不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种植,全程除草都是人工拔草。”经过三年积淀,如今“两无化”标准体系已日趋成熟,产品品牌也日趋丰富。今年,崇明实现“两无化”水稻生产从1万亩提升至3万亩,“两无化”蔬菜从1000亩次提升到5000亩次。
农林畜废弃物,也能高水平全量资源化利用?在崇明就可以做到。“鱼塘排出的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水生生物处理池等设施的层层处理后,明显变得清澈了。”庙镇南星村的上海瑞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合作社负责人张宏辉向记者介绍,基地尾水治理工程主要通过集水预处理沟、农田退水沟、曝气悬浮床沟、稳定调节沟、景观湿地林五个单元,采用物理、生态的立体净化模式,对池塘尾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养殖尾水治理后,鱼塘的水质明显提升,养殖的草鱼、鲫鱼等存活率更高,鱼的肉质也更为紧实,很受市场欢迎。”张宏辉说。
农业绿色发展,也可以有“智慧大脑”。近年来,崇明积极探索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上的集成应用,崇明智慧农业大脑应运而生。去年3月,翠冠梨数字农业基地正式启动。无人值守果园机器人、用于测绘和飞防植保类的无人机、农场数据显示大屏、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气象站、摄像头、感应器等数十种高科技设备齐上阵。农民只要手机上点一点,水肥一体化设施就可以启动灌溉,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 更便民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8年起,崇明区创新推出“生态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今年54岁的季玉宝是新河镇卫东村的一名垃圾收集员,从事这份工作已整整10年。早上7点半,他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出行工具从人力三轮车到电动三轮车,工资从半日制的几百元到全日制的2590元,季玉宝笑着说:“以前工资少要打两份工,现在工资变多了,政府还给我交金,生活越来越好了。”
目前,崇明全区生态就业人员共有约1.3万人,他们已经成为在家门口参与生态岛建设的代言人。这项实实在在的生态惠民政策,不仅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也让崇明的生态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医疗乃民生之需。长期以来,“看病难”是长兴岛居民的心头痛。由于之前长兴仅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民营医院,只能满足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疑难危重、急性创伤等患者只能转去市区医院诊治,非常不便。自从新华医院长兴分院于去年底投入运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以前带小孩去市区看病,来回一次就要花上几小时时间,身心俱疲。”姚萍女士告诉记者,新华医院长兴分院开诊后,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感受到了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
五年来,崇明加快完善卫生医疗资源规划,除了新建新华医院长兴分院,还建设了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于2019年年底开诊;迁建区第三人民医院,今年7月投入运营。迁建后的区第三人民医院,整体规模比原来的旧院扩大4-5倍,提升了软硬件设施,造福崇明西部乃至全区百姓。如今,崇明三岛已完成优质医疗机构布局,形成以区域医疗中心和2家综合医院为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219家村卫生室(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架构。
海洋经济 更有竞争力了
因水而生的崇明,正朝向大海探索更高远的发展前景。区位优越的长兴岛,便是崇明“向海拓展”的重要抓手。过去五年来,以高端海洋装备产业为主导,一批重点优质项目落户长兴,配套设施与周边产业不断完善,一座充满希望的海洋经济之岛正在崛起。
依托国家统筹部署,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四大央企齐聚长兴,为推动崇明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围绕央企这个发展核心,崇明长兴正持续完善产业架构,吸纳和哺育更多关联企业,扩大发挥集群效应。
与江南长兴造船基地高耸的龙门吊一路之隔,坐落着上海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园区成立于2007年,“落子布局”不可谓不早,但直到2018年,园区入驻的实体企业也不过15家。这期间,长兴一直在默默“培本”,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为实体企业引进做好了必要准备。随着打造海洋装备产业基地的目标确立下来,仅去年一年,就有13家企业实现入驻。更可喜的是,入驻企业不仅数量稳步增加,整体竞争力也有显著提升。
2021年长兴产业园区共对接落实56个项目,其中,23个在建与拟落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5万平方米,33个储备项目中的8个于当天签约落地。众多项目落地,将进一步促进长兴海洋经济产业链的开发,形成正向循环。
“十四五”期间,长兴将着力打造“海洋长兴、品质长兴、数字长兴、绿色长兴、平安长兴”,到2025年,基本形成“产、城、人、文”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空间和生活社区。届时,具有海洋文化内涵的宜居宜业宜创新型城镇基本建成,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力争达到千亿级,成为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重要引领地、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