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盲盒,爱情也可以吗?
2021-11-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手办盲盒、玩偶盲盒、书籍盲盒……近年来,盲盒迅速在年轻人中风靡起来,可谓“万物皆可盲盒”,最近,就连脱单也开始玩起了盲盒——花1元钱就可以得到随机陌生人的联系方式。靠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抽到谁”的好奇与期待,不少年轻人选择购买,找寻有缘人。

打开手机,记者搜索关键词——脱单盲盒,即会跳出一长串的相关小程序。其具体玩法很简单,只要1块钱,就可以留下自己的微信号,小程序的运营者会将你留下的微信号装入盲盒,等待别人抽取。再加1块钱,你就可以随机抽取盲盒里的一个微信号。当然,具体金额也会根据不同的运营者而有上浮,但是玩法都大同小异。

一次“脱单”之旅通常是这样展开的:按下“通过好友验证”,发送“你好”,点开对方的朋友圈,迅速寻找有关这个“被装在盒子里的人”的蛛丝马迹——露脸照片、生活轨迹、兴趣爱好,犹如一个私人侦探,又如一个探险家。运气好的话,可能和他/她聊上一会儿,甚至见上一面。更多的时候,可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草草结束了此次的脱单之旅。因为试错成本不高,所以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想要脱单的年轻人跃跃欲试。 

为何年轻人对盲盒如此痴迷,甚至将自己未来的幸福交付于盲盒?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滢说道:“ 作为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对网络社交的开放度和接受度本来就很高,诚然,这的确是一个迅速认识更多人的方式,但对于想要‘脱单’的人来说,却是背道而驰的。盲盒给人最大的快感,往往是在揭开盒盖的一瞬间,如果里面的物品正好是自己喜欢的,那皆大欢喜,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往往会被打入冷宫。而如今,盲盒所对应的是人,如果过于频繁和快速地开始与结束一段关系,将游戏当作人生,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对于如何建立长期的关系,寻找终生伴侣的认知,也难免会产生偏差。”   

需要注意的是,如此的脱单盲盒,还有一定的法律风险。至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莹晖表示,根据2021年1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脱单盲盒中的微信号系具备“可识别性”(即单独或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归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在脱单盲盒中披露个人信息,存在盲盒平台方或信息获取方将信息挪作他用,甚至贩卖个人信息的风险,大家还需谨慎。

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正是其迷人之处,但将终身大事寄托于盲盒,未免有些盲目与草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广大单身青年希望脱单的强烈愿望与交友渠道的巨大缺口,希望有越来越多真实的、可靠的、公益的途径与平台,助力青年脱单,那么很多的困扰与风险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