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相比手机浮光掠影,我们亟需另一种星星点灯
2021-1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梅派青衣史依弘是京剧名家,前不久她在一场演出后感叹:“今天台下星星点灯,从头到尾都看到手机录像和摄影,既来了剧场,为什么不看大舞台上的真人,而是盯着小屏幕看呢?岂不是亏大啦?”史依弘们的遗憾,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星星点灯”,是剧场演出屡禁不止的问题,关于剧场礼仪的普及和讨论,也一直有人在做。作为演员,正沉浸在剧情的表演里,一抬眼看到下面观众的手机正“怼”着你,甚至还开了闪光灯,舞台经验再丰富,也难免受影响。

但我们了解到,史依弘最关切的,其实还不是在表演时受到干扰,她甚至还表达了一定的理解。她最遗憾的,是观众们“舍本逐末”的心态:你花钱买票来感受这样精彩的现场艺术,在现场却不好好欣赏,非要回家对着摇晃的手机屏幕看,听那杂音不断的失真唱腔吗?

观众们的“舍本逐末”,跟当下社交网络兴盛的“打卡”风气不无关系——我来过,我看过,似乎比我感受过、欣赏过更为重要。史依弘是名家,到了她的现场,是值得在朋友圈、在微博“秀”一回的事,至于她唱了什么,唱得如何,并不重要,我收割一波关注、点赞和羡慕,就满足了。

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最有含金量的毋庸置疑是她的艺术水准。我们当然不能否定,有真正冲着艺术去的观众,但大部分只顾着埋头拍照、拍视频的观众,仍然把艺术消费“快餐化”了。真正的艺术,是需要潜下心来慢慢品的,它有门槛,有对观众艺术常识的要求,当观众的审美和艺术进入同一轨道后,观众可以得到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但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延迟满足”,夏虫不可语冰,“快餐式”艺术消费完全不能,也不愿意体悟到这种深层次的满足。

艺术普及当然需要热闹,京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广泛的传播。但凑热闹之后,我们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些艺术,我到底是否有兴趣去了解它的美?每一次的浮光掠影,有否可能成为我的人生积淀?

凡事必有两面性。“打卡文化”在年轻族群中兴起,确实让不少原本沉寂的好景、好店、好剧被更多人所知晓,甚至催生出了“网红经济”,但当全民都一拥而上凡事只讲“打卡”时,“拔草”之声也就不绝于耳了。艺术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观众来说,它也是最能锻炼“延迟满足”的好东西,放下手机,走进艺术的世界,长此以往,你的人生观如凤凰涅槃将是必然。

不妨试试,抖落全身的浮躁,用更睿智的目光注视这个世界,它是比手机亮起更触达心灵的“星星点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