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前冰球国手马晓军:那些你未曾了解的沪上冰球时光
2021-11-2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马晓军在国家队待了十二年,参加过两届冬奥会,六届冬运会,退役后仍然活跃于她最爱的冰球世界。作为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的一名教练,她组建上海市的男子以及女子冰球队,出征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男子以及女子冰球比赛。

在上海这样一块毫无冰上项目基础的地方,马晓军历经艰难从无至有建立起了上海市第一支男女冰球队伍,并且带领球队分别获得第六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马晓军,了解她和上海的冰球时光。

坚定梦想永不放弃

  从替补队员到冰球国手  

8岁开始学习冰球,14岁进入专业队。为了追赶比她技术强、年纪大的运动员,马晓军每年都会选择在为期一个月的放假时间中,花时间自我训练。刚开始的三四年里,没有机会上冰比赛,马晓军就自己去室外冰场练习。那时候没有室内冰场,她就在东北室外上冰。“白天室外温度有-25℃,我们就要玩命跑,不然会冷。大孩子要带着小孩子扫雪,不然可能找不到球。但我并不觉得苦,因为是自己喜爱的运动。直到现在回忆、翻看一些老照片时,才会发现当时的条件是真的艰苦。”马晓军说。

马晓军训练生涯中记忆深刻的一次是1997年7月。当时,中国女子冰球队即将参加1998年奥运会,带着激动和向往,队伍前往加拿大埃德蒙顿进行为期4个月的赛前集训。作为队伍里一位替补队员,她第一次跟随队伍出国训练。

初次出国在外,作为队伍里的新鲜力量,马晓军当时的想法简单且直白,“想要参加冬奥会。”可是一名经验不足的替补队员,除了能够尽可能增加一些训练时间,没有更多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的方法。当时队里租了一台车,分两批轮流接送队员来回冰场训练,马晓军总是第一批去,再跟着第二批回来,只为了每天可以比其他队员增加一个小时的冰上训练时间。

在总共40余场的比赛中,马晓军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场比赛都能增加一些上场时间,作为前锋能够多为球队得分。在一场一场比赛的坚持下,机遇不辜负一往无前的人,马晓军用4个月的时间给教练员展示了自己的可能性,最终得以跟随球队参加1998年在日本长野举办的冬奥会。这是中国女子冰球队的第一届冬奥会,也是马晓军的第一届冬奥会。

从昔日的国手,到如今的冰球教练,回顾近30年冰上经历,马晓军希望给青年后辈们传达“坚定、梦想、永不放弃”的信念,并期待这信念能够不断在中国冰球中传承。

从零起步实现首秀

  为上海耕耘播种成果  

马晓军说,队伍成立之初,本土的选手非常少,只有十几个孩子,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也很大,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飞扬刚建成时,有位上海的家长,见到真冰的时候非常震惊,他当时趴在冰面旁边,一直用手在摸冰面,感叹到:“这居然是真的冰!”那时冰球的关注度还不高,都是马晓军和中心成员们主动向家长及孩子们介绍这项运动,“都是孩子及家长主动找我们来了解,主动要求给孩子培训这项运动,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上海举办了包括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世界杯等在内的多项高水平冰上赛事,观众越来越多,观众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父母开始愿意让孩子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认识冰上运动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觉得这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马晓军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运动员短缺的问题,马晓军召集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姐妹一起参与。通过大家的努力,上海冰球队这支年轻的队伍最终得以站在冬运会的赛场上,将迎来上海女子冰球队的首秀。值得一提的是,在队伍中,有三位上海市土生土长的青年运动员,而这,也是这一批老队员在上海耕耘的成果。

但当下中国冰球还是落后的,不管是打球人数、冰场数量,还是职业球员数量上,都跟不上国外的发展速度。现在,中国女子冰球只有200人左右,数量尚未及美国一个州的女子冰球人数多。相较于国外冰球成体系的发展,中国还是比较薄弱的。“希望能对国外球队进行学习,从而完善我们的梯队建设、选拔机制、联赛安排等。”马晓军说道。

对于正在学习冰球的青少年,马晓军表示:“冰球能让孩子们好好学习的同时,强身健体,我会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仅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更为了上海的冰球团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