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频繁“破防了”背后,是年轻人弥足珍贵的共情能力
2021-11-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网络时代,每一年都会诞生热词,今年你是不是被“破防了”频繁刷屏?近日,B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2021年度弹幕——在B站累计破100亿条的海量弹幕之中,“破防了”问鼎最热词的争夺。

在这一年,“破防了”屡屡和让人动容的社会热点事件联系在一起。今年国内遇到的挑战很多,疫情的多次反扑,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基层社区工作者持续着高强度的守护工作,南京一位警察的孩子“爸爸你何时回来揍我”的短信,让我们破防;郑州水灾中,“待救援人员信息”的简陋Excel表格流传,让我们破防;东京奥运会上,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赛后,中国选手张雨霏静候一旁,等此前身患白血病的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采访结束后,上前拥抱并送上祝福,也让我们破防……

为什么这个词能够沉淀下来,能被绝大多数年轻人认可,而不会像“绝绝子”一样,用多了令人生厌?因为它凸显了年轻人弥足珍贵的共情能力,比如奉献,比如亲情,比如慈悲,比如理解,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疫情肆虐全球、各种挑战加剧的当下,为人类从现实的阴霾中窥见了一抹一抹的亮色。它不是“绝绝子”这样物理上的词穷,而是情感积淀之后的声息与共。

拥有这样共情能力的年轻人,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未来之光。让我们欣慰的是,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多到能让“破防了”从那么多的弹幕中脱颖而出。这说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绝不可能成为“垮掉的一代”,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关注着社会热点,关注着家国天下,“躺平”对他们来说,最多只能算是自我调侃的一种放松方式。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并没有停滞在“破防了”的弹幕前。他们有共情力,也有行动力。前两天上海突然遇到了疫情,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紧急进行闭环管理。邯郸校区文科图书馆的某咖啡馆橱窗内没有了食品,只留下了一张纸条“我们先去江湾陪大家解闷”,幽默中,是驰援人员的绝不迟疑;而同时,“我缺什么物品”“我能提供的物品”的互助文档,则迅速再现江湾。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的年轻人,正在频频用“破防了”这个“接头暗语”,塑造着新一代的主流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在继承了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在发展着新时代的全新要义,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健康向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