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开始只是想“美美哒”,年轻人的国风潮成传统文化出圈助推器
2021-12-01 青年

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2017年前后,爱美小姑娘鲍鲍试着穿了一次汉服,“没料到一下子就掉坑里了”,不仅生活中从此出现了大量汉服“应用场景”,还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国乐、传统博物馆等众多传统文化。“我最自豪的,是我们的喜好竟然带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并影响了长辈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现在特别繁荣,我特别有成就感。”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确实,因为从90后到Z世代的“接力”,如今传统文化美出圈的现象比比皆是:线上,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河南博物馆的“Soul博物馆元计划——国风雅,遇知音”系列活动;线下,东方艺术中心的国潮国风音乐节、上海民族乐团的《海上生民乐》驻演,都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 “初衷是想拍照美美的,没想到入坑了” //  

鲍鲍爱上汉服一开始只是因为爱美

和大部分爱美的年轻女孩一样,鲍鲍也早就关注到了汉服的流行,“想着穿了拍照会美美的,不过我以前看到的多是淘宝风的那些衣服,没什么购买的欲望。2017年左右,我发现了一些设计比较精美的,就试着买了一件齐胸襦裙,是唐朝的服饰样式”。

第一件汉服入手后,鲍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入坑”差不多4年的时间,她已经买了近200件汉服。“收入的一半都用在上面了,放了两个房间。”她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自豪地说,“从一开始的觉得美,到后来讲究背后的文化,比如会考虑各朝代风格的不同,现在西汉、隋唐、宋朝、明朝都会有。”

汉服成为鲍鲍外出必备品

买得多了,对汉服也有了初步的“研究”。“目前来说,明朝风格的会比较成体系,而唐宋的,则是商家设计得更多一些。”她说,“这个圈子越来越大,但总体来说,男女比例大概在1:9吧。”

另外一位汉服发烧友小宇是鲍鲍口中那“1成”的男孩,他说:“女孩多,因为女孩的服装更美。现在关于汉服的设计,复原派和创新派都有,有坚持传统规制的,也有希望顺应时代审美加一些改良的。我所在的群里,还天天有复原派的在发各种理论知识呢。”

鲍鲍是创新派的支持者。“女生穿的‘云肩’,像是在明朝的时候,可能她就只是一块布,绣了一些图案,但是现在的设计就多了很多发散性思维,做了蝴蝶啊、云雀啊这些设计,我觉得这些创新的细节设计,还挺好看的。”

  // “爱屋及乌,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美” //  

鲍鲍爱上了传统文化

前两天,一位身披红色斗篷迎风驰骋在滑雪场上的姑娘刷屏了,她叫小美。飘逸又飒爽的英姿“征服”了众多网友,赞其“宛若御剑飞行”。鲍鲍说,小美在汉服圈内已经小有名气了,“我看了她不少视频”。拥有的汉服多了,就需要“应用场景”,为了扩大“应用场景”而产生的“副作用”,让鲍鲍非常开心,“我越来越爱传统文化了”。

2013年,知名词作者方文山在西塘古镇创立了汉服文化节,成为国内较早的汉服文化节,开始带动了汉服文化热,这也是鲍鲍会去的地方,但她也不仅仅是以聚会为目的,而是加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欣赏。“其实现在的年轻人说‘入坑’,一般都是‘多坑’,不会是单单一个‘坑’。”她说,爱上汉服后,她开始关注有没有古风的音乐会、展览参加,“甚至传统的戏曲,我都从完全不懂,变得能欣赏了。”

“以前我也就只知道《游园惊梦》是昆曲,是国粹,但我完全不‘感冒’,是我小时候外公外婆听的东西,我根本不会有兴趣。”她说,汉服会带动各种传统文化,比如对《游园惊梦》的某一个元素进行解析、宣传,比如联名款的品牌,比如音乐和游戏结合,“我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了,开始发现它的美,随后更深入地去了解,原来故事这么美,就更爱了。”

张军笛声何处新雅乐流行音乐会

今年国庆期间,鲍鲍和爱汉服的朋友们一起参加了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潮玩国风音乐节。昆曲王子张军上演了一场“水墨新调”的新昆曲音乐会,让她记忆深刻,“现场很多很多的年轻观众,张军老师还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改编,非常好听。我甚至看到有奶奶级的观众,在现场跟着摇摆!”

确实,随着古风文化的盛行,传统文化的美也频频破圈,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河南卫视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中国节日”系列出一个火一个,甚至火到了国外。而作为国家级综合博物馆的河南博物院,也依托《唐宫夜宴》等节目,通过考古盲盒、在线考古等新尝试吸睛无数,近日又和专注于为年轻人构建“社交元宇宙”的Soul App合作,开启“Soul博物馆元计划——国风雅,遇知音”系列活动,邀请平台用户在传承千年的古乐文化上共创创意玩法,先前推出的古乐版《夜空中最亮的星》MV,就引发了无数的刷屏,后面还将合作国风音乐会,让传统文化创新添加更多的“出圈”渠道。

  // 这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 //  

河南卫视古风节目屡屡出圈

与鲍鲍、小宇志同道合的Z世代年轻人越来越多。正如青年报·青春上海此前报道的古典乐、纪录片一样,当受众基数扩大,包括研究传承、创新生产、人才进入等在内的原本“小众”的文化,整个链条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说得大一点,这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年轻的鲍鲍自豪地说,“想想我们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能带动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认知,真的很开心。”

鲍鲍和小宇喜欢的汉服,短短几年间,已经成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很多汉服,现在都可以算得上是轻奢品了。”小宇说。而鲍鲍说,当时自己穿汉服去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还会引来猎奇的目光,现在社会都很接受了,“我妈妈也从颇有微词,变成能在家里试着穿我的衣服了。”她笑说,下一步的目标,是鼓动妈妈穿出门。

海上生民乐

不仅仅是汉服,传统文化正在全面发扬光大。上海民族乐团前不久在上海音乐厅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海上生民乐》驻演,上座率极高,奥运冠军陶璐娜自掏腰包来看了之后,惊艳之余毫不犹豫当上了“自来水”,而花样游泳奥运名将黄雪辰也是赞不绝口,并期待能合作民乐团,在国际赛场上选用更多的民乐作品。

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使用Soul的年轻人里,玄同琴社、逅山亮等人都是“大神级”人物,前者醉心于古琴知识普及和推广,“我希望在种种新潮音乐之外,这种古典的乐声也能被听到”。后者热衷绘画,这个喜欢打游戏的年轻人用现代的丙烯颜料结合传统国画表现技法,将包括古代四大神兽青龙、松鹤延年等古典意象,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记者发现,在一幅画的底下,他写了这样一行字:“不忘传统,不断创新,不懈努力”。

河南博物院和年轻人社群联手做国风音乐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表示,国风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近年来,国内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这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历史上来讲,中华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个潜在的动力,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现当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养分,可以为现在来服务,因此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