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甘坐十年冷,上外原创系列微视频讲述辞书编纂的故事
2021-12-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中国大百科全书》《汉俄大词典》《法汉词典》《德汉词典》《新时代西汉大辞典》《西索汉外——外汉辞典系列》……一本本厚厚的辞书背后,会有怎样生动而曲折的故事?近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历经2年筹备与制作精心打造的首个原创系列微纪录片《字词典章 家国人生》陆续发布,点击量已近十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故事也让青年学子们深受触动。

 88岁高龄仍坚持每天8小时辞书编纂 

孙义桢

在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的案头,几乎都有一本中国双语辞典学家、上外西班牙语系原主任孙义桢教授编纂的辞典。250万字的《简明西汉词典》、450万字的《新汉西词典》、500万字的《新时代西汉学习词典》和950万字的《新时代西汉大词典》。据不完全统计,孙老编纂的辞书早已超2000万字,大部分初稿是他一字一句手写而来。

作为中国“西班牙语辞典之父”,孙义桢与西班牙语的缘分已经超过一个甲子,从1976年奉命主持编写《简明西汉词典》开始,孙老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辞典人生。在他家中,摞满了数十年积攒下来的辞典与教材的书稿。2018年,孙老获得“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尽管如此,退而不休的他依旧满腔热忱投身到平凡而又艰辛的辞书编纂工作中,每天仍坚持8小时的辞书编纂工作。他始终认为,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传统,以及现行的政治制度介绍到外国。他要继续与上外的年轻人们共同守望,携手偕行,为新辞典的问世风雨兼程。“我这后半辈子,哪儿也不去,就把一生都献给辞书事业吧!”他说。

这样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在这部系列微纪录片中屡屡可见——一本《汉俄大词典》,一千多万字,80多万个词条,上外俄语系夏仲毅、张超人和顾柏林等几代学人,兢兢业业、厚积薄发,历时20余载完成,它不仅是学术上的精品,也是精神上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半公费留法学生,已凭系列作品风靡法国文坛的徐仲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在上外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综合性法汉辞典《简明法汉词典》,成为当时所有法语专业学生与法语从业者们的必备工具书,他译介中国文学、编纂外汉辞典,为中法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时20余载编写的《汉俄大词典》

 编纂过程是新中国辞书事业珍贵注脚 

代代上外人编纂辞书的人生纪实,也正是新中国辞书事业的珍贵注脚。系列微纪录片以上外创校校长、《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倡者和第一任总编辑姜椿芳的故事为起始,记录回顾了这部我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具书的诞生始末。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编纂出版了2000多种综合性现代百科全书,而当时的中国却还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向外国友人赠书介绍国家情况要靠《新华字典》。为填补当时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姜椿芳萌生了“要以科学开启国人启蒙之门”的想法。一整套《中国大百科全书》共计74卷、超1亿字,是由两万多位专家学者15年共同努力而成,历经艰难困苦,姜椿芳却未能等到百科全书出版的这一刻。70多年后的今天,上外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为己任,正与以姜椿芳为代表的辞书学者的创业初衷不谋而合。

姜椿芳

系列辞书纪录片还揭开了一段不少上外人都不曾知晓的往事——上外在1985年由教育部批准将校名定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SISU”(西索),同年上外成立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并启动编写“简明汉外辞典系列”,开启了多语种系列辞书的“西索”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11个语种的《西索汉外系列词典》陆续出版,编者们认为这套辞书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而编写,目的正是在于为中外人文交流添加一块砖瓦。

从1983年到2010年连续主持编纂、修订三版《新德汉词典》的德语系教授潘再平,一生致力于让词典有“生命力”。编写我国第一部大型国别文学工具书《美国文学大辞典》的虞建华教授、十年磨一剑编纂《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的梅德明教授均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他们都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心怀家国,在世事纷扰中潜心治学,用辞书编纂来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特色,是他们最深切的愿望。

 辞书编纂故事让青年学子为之感动 

“西索简明汉外辞典系列”的原始手稿

据介绍,该系列纪录片是上外依托语言特色,立足学校“多语种+”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优势,历经2年筹备与制作精心打造而成。以每集3~5分钟的篇幅,讲述了10余位致力于辞书编撰的学者专家,如何“板凳甘坐十年冷”“著书不为稻粱谋”,将语言与知识的“道”与“美”浓缩进一条条词条与注释的故事,以新的传播媒介和呈现方式,生动呈现兢兢业业、有血有肉、甘于奉献的真实学者形象,让厚厚的词典和背后的学者“生动”“鲜活”起来,打造时代新偶像,系列视频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风建设项目资助。

辞书系列微纪录片的播出也引来上外师生广泛关注。语言学博士赵耀表示,过去我们看待外语辞典,更多地是在选词、释义等语言学意义上着眼,为这项事业埋头苦研的学者们却并不为多数人知晓。这背后凝聚的辞书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继续发扬传承,还要把这样的“中国好故事”讲好、传播好。

“热爱是起点,是所有词典的注脚。”2021级国际商务专业张思武表示,但仅有热爱是不够的,执着也伴随在编纂辞典的全过程,是对全部学者的精神诠释。“有了这些宝贵的明灯指路,让我们上外学子的前行之路踏实而笃定了许多。”

2019级学子、学生通讯社社长周旭阳感慨,通过系列视频感受到辞典编撰是一项极为复杂、精密,又得需要耐得住性子的工作。片中说“辞书犹如钟表,最坏的总比没有好,最好的也不能指望它分秒不差”。诚如此言,想到随手可翻阅的书页倾注的亦是学者人生时钟的大半圈。就是这样一群人,不仅成为一代学人叩响语言之门的津梁,更用辞书事业为对外交流添砖加瓦。

2020级西班牙语学子陆亚楠表示,作为西语学习者,孙义桢老先生编纂的西汉大词典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便是现在使用的电子词典也多是以此为基础。在信息化、快节奏且略显浮躁的当今社会,微纪录片所展现的学者们不为名不为利的淡泊、坚守等宝贵精神更为弥足珍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