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罗朱》这样的爆款怎么来?音乐剧孵化计划功不可没
2021-12-03 文体

《罗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进黄浦剧场时,可以看到漂亮的大理石地面,不知道你们留意到没有,地面有了点凹陷,特别圆润舒服,这是多少年来观众走出来的。”作为“演艺大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12月2日晚,2021“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在黄浦剧场迎来了入围新作的工作坊,著名音乐剧人费元洪用这样一个细节,来形容“孵化计划”的工作机制,“我们也期待通过不断打磨,能诞生更多优秀的华语音乐剧作品。”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孵化计划”已经带动了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大发展,已经可以胜任中文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原创作品《南唐后主》这类爆款的制作。

《有关于你的日记》

  突围的作品代表着潜力  

当晚,两部从剧本朗读会中脱颖而出的原创音乐剧新作《有关于你的日记》《我听到了》,在历经四个月的集中打磨后,以工作坊形式迎来在舞台上的首次亮相。

“孵化计划”的导师告诉记者,历经投稿筛选、音乐赏析与剧本朗读,走到工作坊制作阶段的《有关于你的日记》《我听到了》讲述了两个聚焦回忆、梦想与勇气的少年故事。《有关于你的日记》讲述了拥有画画天赋却碌碌无为的漫画新人南亦北的一段奇幻经历;《我听到了》的故事发生在向生的少女和向死的少年之间,在嬉闹与危机之间,两人对生命更深刻的领悟,也悄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为了能在工作坊表演40分钟的时限内呈现出更为成熟的作品面貌,在8月的剧本朗读会之后,众主创与导师倾入了更多精力在剧本的梳理和打磨上。

和公众认知有所不同的是,能最终突围的,并不一定都是特别成熟的作品。“叫好叫座当然是我们期待的,但同时我们更在意的是创意,‘孵化计划’的初衷是发现有潜力的音乐剧项目、培养音乐剧人才,它的定位和商业演出,目前是不太一样的。”导师陶辛告诉记者。

协办方负责人王海笑也透露,这两部作品都是来投稿过几次,“像去年《有关于你的日记》是个C类作品(没有音乐),但我们关注到作品的故事和内容比较正向的,故事也有一定的商业性,然后我们又发现有适合这个作品的作曲家,就推荐给编剧认识了,双方有了比较好的磨合,于是今年它从C类变成了A类,脱颖而出;而《我听到了》连续投了三年,第一年叫《七》,第二年没走到最后,第三年终于走到第二轮,本身也还在不断打磨。”

《我听到了》

  作品和人才都在迎来大丰收  

正是如费元洪所讲的“这么多走的人多了,大理石地面就有了让人舒服的弧度”,在“孵化计划”不断打磨这些作品后,参与者对音乐剧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认知——打磨出的好作品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也越来越有经验。“像今年的爆款《南唐后主》,也是从首届‘孵化计划’中走出来的,当时我做它的导师,磨合得特别累,但现在看到它的团队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可以放手了。”知名舞台剧导演马达告诉记者,“另外像程佩弦,原来进‘孵化计划’时还很青涩,但现在我看到她展现出了自己的创意和才能,很多剧都有她的身影了。”

确实,在2021年4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推出的剧院首个“制作演出季”中,除了由文化广场自主制作出品的中文版音乐剧《春之觉醒》《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也许美好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粉丝来信》以外,第一届与第二届孵化计划中最终完成商业认标的五部作品亦公布了首演信息。截至目前,《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已接踵在中国大戏院、上海大剧院和上剧场完成首轮演出,均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不俗成绩。在第二届孵化计划即备受瞩目与掌声的人气作品《南墙计划》与《无法访问》被制作公司认标后,也已经正式开启舞台制作,并将剧场首演提上日程。

除了作品,“孵化计划”到现在,导师们最大的欣慰就是,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包括项目和人才。“像《南唐后主》,我本来是很担心的,因为一开始都是素人,写了很多版剧本,中间换了作曲,现在上演的跟当初的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就是孵化真正的意义所在,”陶辛说,它从这部作品,看到了整个行业的成长性,“等孵化得差不多了,交给制作公司,就能被制作公司接受了。”

这些人才,不仅在原创方面有热情,在海外名剧的中文版制作上,也展现出了超乎以往的驾驭力。费元洪透露,正在文化广场火爆上演的中文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有大量的音乐剧新人在,“包括了主创团队和演员团队,很多都是从‘孵化平台’上走出来的。”

《南唐后主》

  期待形成完善的商业模式  

作品和人才的爆发,需要有更成熟、更稳定的模式来支撑。中文音乐剧制作是否已逐渐生发出更为有迹可循的发展路径,从而衍生出了一种崭新的共性或常态?对音乐剧《南唐后主》制作人和晓维以及她的团队来说,摸索出一种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原创音乐剧制作方法,仍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从近两年中文音乐剧的整体发展来看,无论是就题材、风格,抑或是运营模式而言,都愈发多样化。秉持着市场导向,制作方也愈发敢于尝试与创新,以此不断开辟类型化音乐剧的全新疆域,催生出制作精良、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优质作品。未来的孵化计划,理应给予初入商业制作的新人们短期体验商业剧组中各个岗位的机会,由此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一部商业音乐剧的运作模式。

“目前华语音乐剧市场仍然有很多的不足,这些优秀作品出来之后,我们发现不能止步于只做一轮,而应该两轮三轮地做下去,”马达告诉记者,“这就涉及到投资理念的问题,像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的外百老汇,投资人往往比较有耐心,看准了一个项目会等它不断修改调整,能一等好几年,但我们经常看到有潜力的作品,主创团队能看到缺点需要改,可投资人等不起、没耐心。”

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陶辛表示,现在这样“愿意等”的民营音乐剧制作公司变多了,“投的项目多了,也就愿意等了,最终的状态应该是这些公司把手里的IP当成资产,这才会是行业最大的改变。”

对于未来,费元洪也充满了期待:“未来,我们将在现有面向自由投稿的作品的孵化遴选机制上,增加定向孵化的类别,包括为戏剧IP或音乐IP提供定制孵化扶持的服务,以期能够吸纳来自更多艺术领域的创作者,打开原创作品以及孵化平台的发展潜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