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讲话激荡人心,这批上海青年志愿者20年来挥洒青春书写中老友谊
2021-12-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见习记者 丁文佳

“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在昨天举行的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温暖了两国人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为贯彻国家外交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号召,有一支特殊的青年队伍持续20年从中国上海不远万里来到老挝万象,挥洒志愿汗水,奉献青春大爱,书写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志愿者。

二十年如一日的接力奉献中,119位优秀青年志愿者担纲“民间交流大使”,架起中老友谊彩虹桥,努力让中国青年喜欢上老挝,让老挝青年了解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实际行动连通两国青年的心。

 》跨越山海的“青春名片” 

书写新时代的国际主义精神

2002年起,为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援助老挝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上海团市委受团中央和商务部委托,先后派遣了11批共119位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在老挝开展中英文教学、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新闻广播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对中老两国友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援老挝项目已经成为上海团市委服务国家党政外交大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是树立上海青年志愿者在国际社会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实施时间最早、服务时间最长的品牌项目。

119位优秀青年志愿者在老挝不畏艰难、扎实工作、无私奉献,用至诚爱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年志愿者之歌。据不完全统计,志愿者在中英文、计算机教育方面:教授中文课程31000余课时,英文课程28500余课时,计算机课程21200余课时,12000余名学员顺利毕业。在医疗卫生方面:共参与大小外科手术1300余例,门急症等日常护理计10000余人次,中医共参与治疗近8500人次的病患。在体育训练方面:帮助老挝体育事业积极发展,志愿者孙伟担任老挝国家男子篮球队主教练,在第29届东盟运动会上,孙伟同志率领老挝国家男篮闯进前八名,取得了老挝男篮历史性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青年志愿者在老挝期间的志愿服务情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2017年11月14日上午,正在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了第九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

上海青年志愿者以无私奉献和忘我付出书写了新时代的国际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张“青年名片”。

 》学习总书记讲话 志愿者们这样说 

  第八批援老挝志愿者张昊:

体验本职工作外的另一种人生

“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我的思绪也忍不住回到五年前。”2016年,当时担任团市委干部的张昊带领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八批赴老挝服务队前往老挝首都万象。“我觉得这是一种提升自己的一个机会,因为能体验自己在本职工作之外不一样的人生。”张昊为当地的一些机关青年骨干培训中文,由于大部分都是同龄人,因此彼此之间突破语言障碍,很快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课上,张昊用英语教学中文,大家都非常默契地切换语言,他认为就像自己平时在上海交朋友一样的感觉。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日那天,学员们只是告诉他一起随意吃顿中饭,到了后才发现大家都等他。后来就端上来一个蛋糕,这蛋糕上有张昊和另一个同生日的老挝学员的名字,中老之间的深厚友谊让他非常感动。

万象当地常年气温在35度以上,张昊刚到那里时就晒黑了不少。他介绍,虽然温度看上去跟上海夏天一样,但体感完全不同,有空调的地方依旧能感到非常炎热。一开始,他们11名队员分批租了嘟嘟车上下班,由于安全等因素,当地为他们配了自行车。每天单程20多分钟骑行的路上需要频繁上下坡,张昊表示,交通和天气可以慢慢克服,但是雨季时毫无征兆的一场大雨劈头盖脸砸下来,才是最大的挑战。

克服艰难条件每天为学员们上六个小时的中文课,张昊发现中文在当地很受追捧,不少学员甚至自学过一点中文,为此他还让一个基础不错的学员担任助教。他表示:“在这样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是自己又一段人生历程,也是人生不一样的升华。开阔自己眼界,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 第八批援老挝志愿者江潮胤:

让我们的服务成为中老友谊的见证

“听到总书记的讲话,我内心异常激动、由衷骄傲,深刻感到我们祖国的强大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绩斐然。”上海六院医务处副主任,海口医院业务副院长江潮胤得知中老铁路开通的消息后,激动地立刻将相关新闻转发给老挝的伙伴坎特里。对方立刻回复:“欢迎来到老挝。”这一天,这对朋友期盼了六年。

江潮胤作为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第八批的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在老挝国家武警总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半年里志愿工作累积服务时间超过数千小时。

回忆起在老挝那段志愿者经历,江潮胤依旧历历在目。老挝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比较糟糕,“在国内已经实现微创的一些手术,在这里却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许多在国内看来很简单的手术,在这里却因为器械匮乏而只能放弃。”

“当时,一个才刚满17岁的孩子,患有慢性肾炎,半年病情恶化转变为肾衰竭。血透虽然可以延长这孩子的生命,但一周两次,每次200元左右的血透费用,对这个贫困国度中的普通家庭俨然是个大问题。懂事的孩子在血透了一个月后,毅然决然的拒绝了继续血透。不久这个年轻的生命就熄灭了。”江潮胤回忆起这些十分痛心。

江潮胤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他主动联系市六医院并取得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专项募集到援助老挝国家武警总医院价值近350万元人民币的全套骨科手术器械和便携式X光透视机等援助物资,从而在志愿服务的后半程亲手开展了十几台大型的骨科手术,更让当地人看到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对社会的担当和正能量。

回国后江潮胤还与老挝的朋友们保持联系,“中老铁路通车了,相信老挝人民生活品质会越来越好。我和我的朋友们期待见面的那一天。”

▊ 第九批援老挝志愿者孙伟:

志愿服务终生铭记 跨国友谊此生珍惜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说,中老两国山水相连,心连心,亲如兄弟,我和我的老挝朋友们心情都非常激动。”

时隔四年,孙伟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7年11月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亲切接见了第九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全体队员,并在老挝《人民报》《巴特寮报》《万象时报》发表题为《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文章中特别提到:“中国上海近百名青年志愿者先后赴老挝从事网络技术、体育教学等工作,其中一名志愿者就任老挝国家男篮主教练。”

文章中提到的这名志愿者就是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九批的援老挝志愿者孙伟。虽然这段援老挝的志愿服务经历已经过去了四年,但外表高高壮壮的孙伟回忆起这段岁月依旧满怀深情。“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经历了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到老挝国家青年队主教练、老挝国家男篮教练、主教练的心路历程,能够有机会执教一支国家级别的篮球队,这是我此前工作和教练员生涯中从未有过的经历,也将终生铭记于心。”

在第29届东盟运动会上,孙伟带领老挝男篮闯进前8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为表示对我工作的认可,临别时老挝篮协的领导将老挝国家队1号球衣赠送给我,这是我第一次穿上一个国家队的1号球衣,我感到非常荣耀。这件球衣不仅是赠送给我个人的,也是送给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送给中国篮球界的。”

回到上海体育学院后,孙伟依然奋战在一线的篮球教育事业上。但他的微信里多了一份与老挝的牵挂,“我和老挝篮协领导、教练,以及不少国家队的队员们都互留了微信,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候他们来上海,我也会当好‘东道主’,带他们走进美丽的上海。”

得知中老铁路通车的消息后,孙伟说自己特别有感触、特别兴奋,“2017年时,我还到中老铁路的建设工地上看过,认识了一群喜爱打篮球的中国建设工人。如今真的等到了通车的这一天,见证了中老友谊的深化,身为一名奉献过的青年志愿者,与有荣焉。”

▊ 第十批援老挝志愿者信磊:

中老两国的友谊桥梁有了钢铁纽带

“很骄傲,很感动,很振奋!”身处雪域高原的90后上海联通公司职员信磊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的致辞后兴奋不已,因为他曾是第十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志愿者。

2018年9月上旬,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同志在访问老挝期间,亲切看望了上海青年志愿者们,称赞上海志愿者是“给中国青年争光添彩”,评价援老挝项目是“青年工作的金字招牌”。

“在老挝援助期间,我从老挝人民身上学到团结友爱、虽苦自足的向上乐观精神。”

回忆起那段志愿服务经历感受,信磊脱口而出就是清晰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刚到老挝,当地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们:只要志愿者穿着印有中国国旗的志愿者外套出门,就会受到老挝百姓的热情‘优待’。”信磊说因为老挝人民知道中国人是来真心帮助建设他们的国家的。从澜沧江到湄公河,流淌的是中老人民源源不断的友谊。

信磊在老挝团中央IT部门服务,负责IT和中文的教育。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和语言。当地公交线路匮乏,遍地都是黄土路,他每天要顶着30多度的高温,徒步行走一个小时,在八点之前赶到公司上班。“出国前,我原本是个一百多公斤的胖子,每天赶到单位都是大汗淋漓,非常影响工作状态。”为此抓紧时间锻炼身体,四个月减重70斤,保证了每天昂扬的状态。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主要依靠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此前,国内仅有首都万象至老挝—泰国边境的3公里铁路。“那时,我们和老挝的伙伴们聊天,他们就特别盼望中老铁路开通,因为通车能够大大方便老挝人民的出行,提升当地经济。”信磊说听着老挝小伙伴的话,越发深刻理解了“一带一路 澜湄合作”的意义。

回到上海不久,信磊又奔赴西藏援藏:“我想用上海联通先进的数字化能力,上海超大城市先进的数字化治理经验,为西藏‘十四五’数字化发展贡献力量。趁年轻,多奋斗,多成长。用自己所识所学,到社会国家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微薄之力。”

▊ 第十一批援老挝志愿者范琪敏:

在老挝代表的是中国人形象

“听到总书记的讲话,我们第十一批赴老挝服务队的队员们都很激动。”范琪敏至今还记2019年9月刚到老挝时,中国驻老挝大使对她所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一批赴老挝服务队说的一段话:“虽然你们不是外交官,但你们才是真正和老挝人民打交道的一线人员,不管你做了什么,他们只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做的一切代表的是你的祖国。”作为队长,平时在团市委任职的范琪敏肩负起了沉甸甸的使命,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共13名队员的分工。

“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对老挝的感情是很不一样的,当时在老挝跟他们就像朋友,非常希望中老的友谊能够地久天长。”范琪敏当时的志愿服务岗位是在老挝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教授中文,学员们大多是老挝党和政府各部门的青年干部和在校大学生。她自备投影仪,开创性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制作了100多份电子课件,向学员们授课达320个学时。此外,她还利用每周五中午的时间,前往玛霍索医院为麻醉科的医护人员开展中文教学。范琪敏告诉记者,老挝人民对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课余时间经常会被学员们邀请到他们家里做客,由于交流用语超出了平时授课内容,很多时候需要靠手机翻译,但大家依旧其乐融融。

老挝当地交通地形上下坡比较多,范琪敏每天骑着电瓶车上下班挤在拥挤的车道里,有一次还撞到柱子,为此磕裂了一颗门牙,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这应该不影响中文教学的发音。在志愿服务的后半段时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她感受到了老挝人民的热情,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积极采购口罩、消毒液、免洗洗手液等物资作为队内储备。她表示:“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老期间通过志愿服务帮助老挝更好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绵薄之力。”

▊ 第十一批援老挝志愿者王健鹏:

希望待疫情散去,占芭花开,乘着火车,相约万象

“听到总书记的讲话,看列车行进,我真的心潮澎湃。”第十一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志愿者队员王健鹏激动地说。

王健鹏是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执法总队一名一线执法人员,2019年9月8日,他作为援老挝志愿者的一员前往老挝,他的服务岗位在老挝国家广播电台中文播音组,主要承担的任务是搜集、翻译、校对、审稿,同时进行国际资讯的播报、录制、剪辑。新闻注重时效性,可老挝接收新闻的渠道比较狭窄,当地录音室设备十分简陋,收音系统非常落后,为保证收音效果,录音过程中必须关闭排风,空间密闭,以确保无任何杂音干扰。王健鹏回忆,他们经常忙起来跟打仗一下,每次播完音,常常会有缺氧的感觉,需要在门口坐很久才能缓过来。但王健鹏还是以最快的速度积极适应工作环境,以最佳的状态与表现做好播音工作。他每晚九点,整理编辑完稿件,用中文向全世界传播中老国内外的实时新闻。半年多的服务时间里,共参与播音时长超过4500分钟,校对文字50万余字,与老挝同事同交流、共分享,打造老挝国家电台中文节目,向世界展示来自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声音。

万象的城市基础建设较落后,那里基本没有公共交通,平坦的水泥公路也很少,多数都是黄泥地,当地人基本都是靠摩托车代步。广播台到志愿者驻地大概两、三公里,有时工作晚了,王健鹏需要穿过几条漆黑的街巷才能回到驻地。台里的领导特地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王健鹏,“于是那辆粉色的女式自行车,陪我度过很多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王健鹏回国之后,这次志愿经历给他带来深刻影响,他配合单位建立了执法总队第一支志愿服务队,协助单位的青年同事在官网注册登记了志愿者信息,并时常开展志愿活动。

中老铁路通车的消息,让王健鹏对老挝的未来充满期待:“老挝会发展越来越好,我真希望待疫情散去,占芭花开,能与我们的志愿者们乘着火车,再聚老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见习记者 丁文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