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 青春力量|90后设计师巧手打造桥下空间,在精细上做足了文章
2021-12-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预计春节前后,苏州河静安段桥下空间将以全面的面貌示人。其中,长寿路桥下空间“城市川流”和西藏路桥下空间“城市之光”均出自90后青年设计师贺文雨之手。在水波粼粼的光影下漫步,在星空点点的穹顶下骑行,想想就很美。

“我现在才理解了什么叫绣花针般的精细化管理。”去年10月,刚接手这一任务时,从未接触过桥下空间设计的他不明白空间复合利用改造的意义,直到调研时有居民告诉他,一座桥隔断了南北两岸,无缘桥对面的风景时,他才觉得看似是一个微更新,却会给居民带去诸多便利。

  // 巧用川流、星空理念 //  

为市民打造梦幻桥下空间

这些年,利用好桥下的“边角料空间”成为上海流行的微更新趋势。随着去年苏州河静安段一期贯通,桥下空间利用改造的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去年10月份刚接到设计任务时,贺文雨有点迷茫。在桥下的方寸空间里做道场,难度不亚于新建一座地标。

改造前的长寿路桥下空间

长寿路桥的情况有点特殊,原来桥下并无空间。因为北横通道和苏州河贯通的缘故,才新增了桥下空间。如果不做亮点景观提升,桥下势必光线昏暗。

在多方头脑风暴后,大家想到了城市川流的概念。贺文雨告诉记者,设计中最亮点的部分是利用彩色有机玻璃结合灯光营造出一条幻彩长廊。空间两侧则结合UV打印印刻技术在长廊体现游鱼生境,突出苏河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这座空间的主题就是“生命之源 苏河幻境”。

“你可以想象,在桥下漫步,就像在穿越水族馆,水波纹的LED影像投影灯打造出波光粼粼的梦幻感觉。闲庭漫步之余,还可以阅读关于苏州河鱼的科普文字。”贺文雨说。

改造后的长寿路桥下空间效果图

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改造的西藏路桥下空间的设计同样出自这位90后设计师之手。他给该空间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城市之光”,“穹顶”上星星点点的光影象征城市记忆群星闪耀。

在他的精巧设计下,这座空间发生了变化。原本,桥下两侧是人行道,中间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比非机动车道要高,从视觉上看整个空间被划分成了三块,他参照国外一些街道的设计做法,把人行道的高度降下来,和非机动车道平行,使得空间看上去更宽敞,体验感更好,只通过栏杆来分割空间。墙面与桥底、人行道之间则采用弧线衔接,体现一体化细节品质,同时满足管线预埋需求。此外,灯光设计在“城市之光”的改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序列暖黄色泛光灯、地灯等让这个逼仄狭窄的空间变作简洁、大气的景观,顶部还通过LED投影灯营造星空的感觉。

在调研长寿路桥的桥下空间时,贺文雨邂逅了几位居民。有人告诉他,长寿路桥两侧原本是断开的,分成北侧和南侧,住在南岸的老百姓没办法走到北岸去。一定要过去的话,则要绕很大的圈子,很不方便。通过桥下绿道将南北岸贯通起来,以后穿越桥下空间就能到北岸欣赏苏州河的美景了。

  // 一个灯罩易稿四次 //  

他将精细化设计做到极致

这个项目是贺文雨毕业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桥下空间项目。体量很小,难度却不小。贺文雨解释说,由于桥下空间属于市政工程的范畴,涉及工程上的限制因素也很多。以长寿路桥地下空间为例,桥顶到地面有一个限制高度,地面上还要做一个斜坡。在设计时,既要满足高度,又要满足坡度。

改造前的西藏路桥下空间

“如果高度足够,我们可以将投影等设备藏在吊顶里,但现在因为高度限制,没有可安装的高度。”贺文雨告诉记者,市政桥的施工有很多不能碰触的“红线”,比如涉及到桥梁结构安全,桥下的顶板不能打孔;为了便于桥体检修,也不允许加装吊顶进行覆盖,只能通过地下或者两侧的空间加装设备。

在接手这一项目前,贺文雨想当然地认为,桥下空间无非就是常规设计。但真的操作时才发现,城市微更新的塑造要求比大空间更加精细,品质要求也更高。光投影灯的罩子的尺寸方案就改了不下四遍。因为空间太小了,第一次将0.5米的罩子焊上去有点太大了,但0.3米的又有点小了。最后通过模型演示,测算下来0.35~0.4米的宽度才是最合适的。“一开始我们都没想到,连一个罩子的设计都要那么精细,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样品,做了非常仔细的推敲。甚至还拿了尺子去现场量,实地去感受。”

西藏路桥地下空间的设计涉及许多灯光设计,贺文雨最担心的是灯光会引起眩光效应,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为此,他反复咨询了专业的灯光设计师,经常实地踩点。他要求工人拿着投影灯,不断调整角度,自己担任“小白鼠”,看哪个角度不会照到路人的眼睛,同时还要考虑照到天花板上影像的效果。两侧的14个射灯也均经过了反复调试才确定点位。

改造后的西藏路桥下空间效果图

为了让灯光设计效果更好,他还实地考察了一些室内灯光设计做得较为出彩的饭店,汲取灵感。此外,地下空间地面铺设的是彩色透水混凝土,该材质考虑到了万一下雨,桥上有水渗下,也不容易积水。

“我们这次的桥下空间复合利用,是本着城市共生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贺文雨看来,对于上海来说,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狭小的空间里尽量满足各种功能成为青年设计师要研究的课题。“很荣幸,能够为市民打造可欣赏、可漫步、可参与、可阅读的公共活动新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