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张海和他的《四体书歌》
2021-12-19 生活

赵刚

日前,一部名为 《四体书歌》的书学著作由日本著名的艺术新闻社翻译出版,这是该社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家的首部书学著作。《中文导报》等当地主流媒体更是高度评价云:“这是名副其实的中日书法交流史上又一新篇章。具有诗书合璧独特魅力的艺术名作,辉映东瀛书坛上下。”消息传来,该著作者——年逾八旬的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其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1厘米的马拉松”的步履更加坚实有力。

张海1941年出生于河南偃师一户普通农家,自幼对汉字书写充满兴趣,一门心思刻苦钻研,虽没少碰壁,但志趣不减。直至就读大学期间偶然邂逅《汉碑范》,这才结束了闭门造车信马由缰的“书写”的历史,而是虔诚地膜拜在“书法”的门下,向古人学习,求个我面貌,孜孜不倦,无问寒暑,从而有幸先后在安阳市群众艺术馆、河南书法教育中心从事培训教学工作。由于条件简陋,没有现成教材可循,张海抱定“要给学员一匙水,自己必须拥有一盆水、一桶水”的态度,将能够搜寻到的与书法相关的只言片语、字帖拓片全都汇集起来,经研读梳理,结合自身实践,深深扎根传统沃土,弘扬书法艺术之正大气象,编写了厚厚的教学讲义,寓教于乐,因势利导,取得良好效果。

切身实践警示张海,理论指导无论对于独有所长的书法家而言,还是对于尚待入门的书法爱好者而言,都是不可忽略的不二法门,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只有以系统鲜活的理论做支撑,创作实践才会笃实有效不偏航。为此,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书法组织、艺术创作间隙,他从未放松对书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2015年末,连任两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张海光荣卸任。按说,年事已高的他完全可以歇歇啦;但是,“书法热”现象在全国的不断升温,极大地鼓舞了他发挥余热为蒸蒸日上的中国书法事业“再点一把火”的激情。“放眼书坛,大家都在进步,我怎么能懈怠呢?”张海时常如是自勉。特别是担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肩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之后,这种为人师表、推陈出新的意识更加强烈,潜心书法创作的同时,他为自己制定了严谨的书学理论研究计划,结合实践与思考,撰写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自成体系的书学论著《四体书创作自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该著序言中写道:“看到张海先生的《四体书创作自述》,使我想起怀素的《自叙贴》和沈尹默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怀素《自叙帖》不仅是经典的书法作品,而且也是怀素学书历程的重要文献。沈尹默撰写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文,把几个古代历代书家的学书经验进行梳理,以便后人从中得到启发。历代书家的学书经验本身就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是技近乎道的学理总结。我无意将张海的《四体书创作自述》与二者加以比较,但该书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孙家正的高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术界对该著的普遍认可。然而,张海却并未因此自满自足,而是在沉甸甸的义务和责任的敦促下,努力使思绪的小鱼跳出“小我”的池塘,跃入中国书法史的汪洋大海,在风吹浪打中体尝生命的价值和思想的存在。

张海清楚,关于书法史的论述,古来屡见不鲜,尤其书法进入复兴时期,系统的书法史著作不胜枚举,有的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专业通用教材,有的被译往国外专业期刊连载,对中国书法在世界的普及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此类著述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么古奥难懂,要么卷帙浩繁,不便记忆与传播。那么,能否另辟蹊径,创作一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与传播的书法史呢?经过深思熟虑,张海做出一个决定——迎难而上,从海量的信息中钩玄提要,去粗取精,以“歌”的形式和每体三百言的篇幅,创作一部《四体书歌》。

“以诗论书”是文人墨客的一种风流儒雅。清人胡元常有《论书绝句六十首》,陶浚宣作《百首论书诗》,包世臣著《论书绝句十二首》,现代有沈尹默《论书诗词四十首》,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张海在继承前贤文脉的同时,又以独特的视角,以寥寥三百言,高度概括和生动阐述汉字从发明以来,历经无数次重大变革,每种书体泱泱数千年的演变历程及特色,其“精密度”之高,令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的青壮年都望而却步,何况是一位诸事缠身的古稀老者?“正因为尚无人涉猎,正因为有难度,才有创新的价值和探索的必要!”张海一次次这样自我激励、自我加压,向《四体书歌》的漫漫征程执着探索,尽管时常被千头万绪的事务牵绕,但仍以非凡的热忱与专注,系统研读了大量古今书论,力求观点客观、提炼精准,融入自己长期以来对四体书的历史流变、审美特征、历代名家、临写要领的深入思考和独有体悟,历时年余潜心努力,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程——《四体书歌》终于问世了!

“四体先有篆,迄今四千年。源头溯上古,卜辞见革沿。商器绘画字,肥笔周初延。浑穆毛公鼎,奔逸散氏盘……”(《篆书歌》)、“引毫篆难成,草率趋约易。可以观椟简,青川睡虎地。结构仍旧形,字划兼粗细。圆化作方折,直下得便利……”(《隶书歌》)、“行草用最广,汉兴已滥觞。隶散赴急就,简帛见抑扬。名迹次第出,书史载其臧。张芝骈皇象,南北独擅场……”(《行草书歌》)、“正楷体制备,演化竟其功。形神任出入,厥德仍闲中。钟王质妍别,审美异推崇。三表黄庭经,后嗣尊作崇……”(《楷书歌》)。四体书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车轮,好像四位虽然历尽沧桑,但是精气不减的老翁,摇曳着上古袅袅的烟尘,穿越过王朝更替的烽火,彰显着文化自信的气息,吟唱着阳刚壮美的旋律,向读者走来。

(赵刚,著有长篇小说《涡河恩怨》,散文集《赵刚20年散文精选》,艺术评传《钟明善的书法世界》等。)

赵刚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