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如何反映新时代、书写城市新貌,《上海的声音》给出答案
2021-12-2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滑稽戏《上海的声音》刚刚结束了新一轮演出。这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上海滑稽戏,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100多年历史的滑稽戏如何反映新时代,如何书写城市的新面貌。今天业内专家对此展开了研讨。

《上海的声音》是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重点剧目,两年多年来常演不衰,已成为新时代上海滑稽戏的经典。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王汝刚也是该剧主演,他说得很明确,创排《上海的声音》就是要对标诞生于1958年的滑稽戏经典《七十二家房客》。

而《上海的声音》与《七十二家房客》也确实有诸多相似点。比如都是反映居住在小弄堂的几户上海人家的变迁,因为居民来自不同地域,方言各不相同,《上海的声音》里便采用上海以及江浙沪各地的方言为载体来进行表演,“坏棕绷修伐”“鸡肫皮甲鱼壳”“电冰箱、电视机有伐”等叫卖声贯穿全剧,因此得名《上海的声音》。而且两部作品都是反映人间百态。

但是在王汝刚看来,滑稽戏要发展,不能满足于旧瓶装旧酒,而要赋予滑稽戏一种新时代的内涵,使滑稽戏能够跟上时代,反映城市新面貌。“我们这次的滑稽戏用的是话剧的胚子,滑稽戏的段子,最后走的是新喜剧的路子。这是《上海的声音》的独到之处和创新之处。”

王汝刚在《上海的声音》中饰演烟纸店老板根发,他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他身上有着红色基因。“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的前辈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我们排这个戏,就是想让我们老百姓觉得他们与红色文化并不遥远。”在滑稽戏中加入红色因素,同时设置悬念,这其实也是一大突破。

对于滑稽戏与时代的关系,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潘前卫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觉得滑稽戏最要紧的就是紧跟潮流。如果滑稽戏的故事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滑稽戏演员说的话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滑稽戏就会走向落寞。所以滑稽戏必须跟上时代。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表示,《上海的声音》的创新值得肯定。这部上海滑稽戏已经具备京味话剧的味道,有话剧的格局和气派,但同时又保持了滑稽戏的本质,非常接地气,反映了社会的真实。这也为当今滑稽戏的出路作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上戏教授刘宁是一个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的北京人。他说,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的声音》纠正了过去观众对上海人的一些误解,让人看到了上海人金子般的心,是对滑稽戏题材的一种拓展。

事实上,紧跟时代的滑稽戏已经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近年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创排了一批反映城市新生活的滑稽戏。比如现在还在热演的普及垃圾分类的滑稽戏《头等大事》。上海是2019年7月1日开始垃圾分类的,这部作品当年9月1日就上演了,因为很及时,市民通过观剧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垃圾分类的一些操作细节。应该说,这部戏对于垃圾分类在上海的顺利推进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