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都市劳动教育“黄浦模式”!黄浦区劳动教育实践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2021-12-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什么样子?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中心城区,劳动教育又该如何开展?日前,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体化德育背景下的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入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获悉,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黄浦区正构建具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特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黄浦模式”。

创设情境 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每周五下午,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校园就会“变身”成一个微型小社会,五个年级分为六大社区,48个教室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有医院、邮局、银行、书店等等。每个学生都是“蓬莱小镇”里的小镇民,拥有护照、货币、存折和银行卡,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角色,模拟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创造活动。

“2013年起,我们学校创建了‘蓬莱小镇’校本特色课程,这个小社会课程为劳动教育创造了情境,使劳动教育随时随地发生:学生在小镇邮局里为师生送信送报、在小镇超市整理货架、在小镇体育公园检票引导、在小镇工作委员会志愿服务……”学校德育教导刘佳怡介绍说,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学生可以参与体验各种劳动锻炼,感受劳动艰辛,体会劳动价值。

刘佳怡说,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包括常规类的每日一次“十分钟劳动”、每月一次“我爱校园美”课程、“我们会管理”课程和“小岗位”课程等,也包括探究类的魔法小书店、小镇研究院、小镇大讲堂等课程。“蓬莱小镇”课程重五育融合,而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是“蓬莱小镇”的重要部分,每周五下午的“蓬莱小镇”涵盖48个小社会课程,均渗透劳动教育。

在“蓬莱小镇”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比如,美发厅课程里学自己扎辫子、菜场课程里学习择菜剥豆等属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电影院课程里学习摄制微电影、化妆品公司里学习制作护手霜等属于生产劳动教育、银行课程里的货币兑换、消防局课程里检查小镇灭火系统等属于服务性劳动教育。

学生在这样的劳动课程中学习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系统,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积分卡,教师手持评价终端,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生劳动表现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成货币存在银行里赢得利息,也可以用来选购商品或是参加活动。

蓬莱路二小的劳动教育探索,是黄浦区区校联动、实现区域未成年人劳动素养全面提升的一个缩影。目前,黄浦区有11所上海市中小学(中职校)劳动教育特色校,这些学校领衔,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立足点,整合校内外、课内外各类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

五育融合 开展劳动教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建立基于身边的劳动教育,呈现完整且真实的劳动世界,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与真实社会相关联的实践能力。作为中心城区,黄浦区立足都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来开展劳动教育。”上海市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校长龚铭介绍说,学校面向全区,承担全区初二和高中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小学学段以及预备班、初一等低年级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则由各学校承担开展。

龚铭表示,劳技中心在开展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中,通过构建DECIT(数字传媒(Digital media)、工程结构(Engineering structure)、创意设计(Creative design)、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传统工艺(Traditional craft))五大主题共计21门课程,立足都市,探索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教育的结合,实现技术支持下的劳动。

比如,工程结构(Engineering structure)主题下有一门课程叫“梦想改造家”,老师会带着学生走进黄浦的街道,学生亲历学校周边公交车站的站牌和候车亭改造,走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经历“实地测量—设计调查表并进行现场调研—观察人群流量、车站及周边环境等信息—梳理调研结果、汇总发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法律文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完整工程制作过程。

这是完全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改造任务,关注学生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在真实的劳动任务中体会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例如,公交车站改造案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缩影,利用黄浦区城市化建设和改造的特点,让学生从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角度去观察城市生活中这些真实的改造任务,以城市主人翁的身份真正走入城市改造中。

在龚铭看来,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中简单的认知性学习和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新时代都市劳动教育应该凸显“关注创新创造、回归生活世界、反映现代劳动”的教育特征,劳动教育需要关注跨学科、隐性课程等教育形式,在综合课程、实践性学习、社会服务、场馆学习等不同方式中探索劳动的新形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学校以DECIT课程体系下的项目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学科的整合,构建“跨校园围墙之界”“跨学科之界”“跨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之界”的区域“跨界”劳动教育课程。

今年暑期,黄浦区劳技中心统整区域内外各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场馆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劳技中心作为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联合了区内10所“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校”开展了多个劳动教育专题活动,推进区域劳动教育一体化。其中,在《红色建筑浮雕,献礼建党百年》专题课程中,来自大同中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同学们,分别设计了红色经典步道A、B两条不同的路线,徒步走访了黄浦区红色经典步道沿途的红色景点,然后在参观、调研的基础上,对一路上的红色经典建筑,进行史实资料和照片的收集和整理,最后独运匠心合作打造完成了一幅长达2.4米的红色建筑主题浮雕作品。

“《红色建筑浮雕,献礼建党百年》专题,整合了黄浦区‘红色经典步道’和多处‘红色经典建筑’的党史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走出校门、走进城市社区、品读红色场馆的平台;同时结合必修课《陶艺与雕塑》和学校特色陶艺工坊的硬件配套,让学生回到课堂后,能够将前期体验融入到实践创作中,为学生创建融体验、学习、实践为一体的劳动教育。”龚铭说。

富有劳动教育内涵的课程应当不脱离生活,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体验;不枯燥乏味,符合学生兴趣的灵动设计;不拘泥传统,体现时代背景的创新活动。这次劳动教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专题课程,就突出创意劳动,采用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劳动技能,而且获得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