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牵出一个少年与一座桥的11年情谊
2021-12-27 青年

王麒淦与隆昌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我们深深感谢复旦大学培养了有家国情怀、‘立心为民’的好学生——王麒淦同学。”日前,复旦大学党委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村的感谢信。随信牵出的是一段延续了11年的“少年与桥”的情谊。

今年暑假,复旦大学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王麒淦捐出了自己全部奖学金,再次维修、维护了漳腊村的“隆昌桥”。王麒淦11年来多次默默为这座桥做了捐赠。这座桥,也见证了漳腊村11年来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全过程。

今天下午,王麒淦正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准备晚上的《信息技术管理》科目考试,对于期末季各门考试结束后的规划,他已经安排好了:参加一次支教,回家过年,继续去漳腊村走走看看。漳腊村里的“隆昌桥”,已是这位00后少年心中一份恒久的牵挂。

  一封信勾画出少年与一座桥的11年情谊  

王麒淦与这座“隆昌桥”的情谊,起始于11年前。

2010年的一个冬日周末,8岁的王麒淦与父母一起,从松潘县进安镇出发,去川主寺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途经漳腊村。他看到一位妇女背着竹篓牵着小孩,趟水过河,河水很深,满是淤泥,妇人几次滑倒又挣扎起身。“看到这位妇女拼命挣扎的样子,我非常痛心。”

当时,漳腊村村头河上没有桥,村民过河种庄稼都是踩着河中鹅卵石或者光脚趟过河水,经常滑倒在河水中,或者陷入淤泥里,非常危险。王麒淦和父母商量,将自己的压岁钱和被选为小小广告代言人获得的收入总计3000元现金,全部交给漳腊村,为村里修一座方便村民往来农耕的水泥桥。

捐款建桥后,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漳腊村,看看桥,也看看那里的人,这一坚持就是11年。2018年,由于涨洪水、淤泥常年堆积,水泥桥无法使用,村民们农耕的路被阻断了。王麒淦又捐出自己的奖学金,用于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村民们出工出力,合力修建了一座新的钢架桥。

在修桥前,少年提议,在桥中间搭一座棚,这样,大家干活累了可以休息,下雨时也能避雨。为了表达希望漳腊村早日脱贫、走上富裕文明路的心愿,王麒淦和村民给这座桥取名“隆昌桥”。

在收到村民来信后不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也给漳腊村全体村民回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高度肯定了“王麒淦同学无私奉献、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并表示“麒淦同学帮扶家乡建设,他的成长、成才也离不开松潘县这片沃土的培育”。

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一座桥也联通着过去和未来。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前漳腊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王麒淦每次回去都会看望那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以前去漳腊村的时候,整个路程都是颠簸的。现在一路可以开到村里,马路也变平坦,村里的交通也便利了起来。”谈及如今已经完全脱贫的漳腊村,王麒淦由衷地感到高兴,沿路村民的木质结构土房子,变成了水泥房,旅游业也开始起步了,这是日子越来越好的最直观证明。

方便村民往来农耕,王麒淦捐赠钱款为漳腊村修桥

  “哪有什么干大事,只希望力所能及”  

王麒淦默默捐款十多年的事情,过去,没有同学和老师知道,如今,随着信件的一来一去而在校内传开,对此,师生们却也感到,一切也是意料之中。

室友黄佣启眼中的王麒淦平时就十分乐观开朗,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很多志愿者活动。另一位室友王君一则表示,一次周五中午下课,自己有一点发烧,身体支撑不住,当时就是王麒淦立刻借了电动车,带他回寝室休息,并帮他请假开药。

室友之间,关系很好,大家喜欢用名字的谐音起绰号。就这样,王麒淦成了“干大事(淦大事)”。“哪有什么‘干大事’,只是希望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参加志愿活动,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很有成就感。”王麒淦这样说道。

在他内心,这与良好的家风和教导也不无关系。王麒淦的爸爸是人民警察,妈妈是人民教师,小时候每到周末,登山、做家务、去社区义务服务,就是一家人最多的“家庭活动”。

“如今,我是复旦的学生,那么,服务、奉献就是我的本色,我就应该去成为这样的人。”一边迎战期末季,一边王麒淦已经把即将到来的寒假计划排出了大致模样。

王麒淦报名复旦团委青志部的“赴基层,体民情,助振兴”活动,寒假里将去海南潭牛镇希望小学支教两周。“除了拓展学科知识,我们希望,更多开展一些持续性的活动,比如说,手工、唱歌、绘画这些课外兴趣活动,让孩子们遇见更多的美好。”

至于未来,王麒淦希望能够继续读研。“如果能读研,我还希望参加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 对话 ==  

这座桥就是我的一个承诺

记者:算过这些年捐助的金额吗?

王麒淦:费用大概这样:2010年修桥是3000元,2018年修桥是16000元。十年中维修维护大概有一万多元,零散的没记住,差不多一共三万元吧。资金来源就是奖学金、广告费,还有压岁钱。

记者:从水泥桥到钢架桥,每年都在关注吗?

王麒淦:因为桥仍然需要每年投入资金进行维护,而且,我已经与桥、村庄、村民产生深厚的感情,因此每个寒暑假都会去一趟。我还认识了一个叫邓齐曜的孩子,父母常年打工在外,由爷爷奶奶辛苦抚养。每个假期,我也会给他学习上一些引导和帮助,希望他能够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实现。

记者:寒假会安排回漳腊村吗?

王麒淦:在海南支教两周以后,或春节前或春节后,我一定还是会去的。虽然现在村民已经脱贫建设美丽乡村了,但是这座桥就是我的一个承诺。我一直会去维修维护,践行诺言。这座桥现在是钢架的,因为风吹雨打会生锈,有些焊接的地方,如果不牢固会有隐患,所以我每年都会去关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