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湖”捕1500斤鱼的那所大学鸟类亦众多,申城还有不少生态超好的校园
2022-01-12 青年

白鹭 施晖/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思源湖“校湖”内捕鱼1500多斤并请大家免费吃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因此上了热搜,微博、微信足足热闹了一周。校方介绍,如今在3万平方米的思源湖及其周边湿地里,生活的鸟类多达20余种,仅鹭类就有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等。此外,还有松鼠、貉不时出没。

另据记者调查发现,申城还有不少生态超好的学校。一起去看看吧。

 // 校园里的白鹭是“精灵” // 

新年捕鱼、免费吃鱼一事,让师生们收获了满满的喜悦,同时也让大家更深切地体会到这片美丽的校园不仅属于我们,还属于众多美丽的生物。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任职的施晖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多年来背着相机跟踪学校人工湖——思源湖的生态变化。施晖介绍,在3万平方米的思源湖及其周边湿地里,生活的鸟类多达20余种,仅鹭类就有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等。环湖一周700米,犹如走进了范仲淹描绘的洞庭湖:“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白鹭 施晖/图

在松江校园南面一隅有座小岛,是拍摄白鹭的最佳观测点。它正对着两座白亭前的大片芦苇,早晚时分,白鹭又特别喜欢在那里觅食。有时,施晖会很早地来到学校,在上“岛”之前装备好长焦的镜头,轻轻地踏上“岛”去,心中甚为激动,像是去见一位老朋友。有时,他则是“守株待鹭”,落日的时候,白鹭优雅地在这儿跳舞。

让人惊喜的是,近些年白鹭在校园里的数量有所增加,原先似乎只有一只白鹭固定来这里觅食,而且地点较为单一——湿地;后来则有两三只白鹭,还有它的远亲红毛鹭(池鹭)、夜鹭也来到了校园里“定居”,它们出没的地方更多了,除了湿地,在龙兴港的河岸边,在学校的思源湖上都能偶尔发现它们的踪影。“我猜测,大学城周边的高楼骤起,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白鹭的栖息空间。白鹭在思源湖捕鱼,和晨读的学生相映成趣。”

在施晖看来,校园里的白鹭,是“精灵”,是美的化身,是一首精巧的诗,为校园增添生机和乐趣。“希望有更多的师生们能有幸看到‘精灵’,与之和谐相处,并珍惜和爱护校园环境。”

 // 这些鸟类也是校园湿地常客 // 

随着拍鸟日多,施晖还买了不少书籍,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他介绍,牛背鹭是夏候鸟,比普通白鹭个头要小得多。喜集成小群活动,以各类昆虫为食。春夏间在校园的草坪上偶有所见。与此同时,很多同学看见小鸊鷉都会把它误认为是野鸭。其实它是一种潜鸟,擅长游泳和潜水,别称水葫芦。经常会“咕咚”一下就钻水里不见了。它踩水的姿势也很帅,真正做到了“凌波微步”。

小鸊鷉 施晖/图

池鹭又叫红毛鹭,头颈栗红色,夏候鸟。在校园里十分少见。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白天活动。

夜鹭则正如其名,喜欢夜间活动。头顶至背黑色,枕部具2~3根白羽,下体灰白,常集成小群,常见于傍晚时的思源湖或校园湿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湿地中真的有河蚌哦!白腰草鹬则是一种小型涉禽,想要发现它,一定得眼尖,它太善于“伪装”了。

白鹡鸰是一种小型鸣禽,在思源湖畔经常可以见到。体羽黑白两色,陆地上双脚快速移动行走。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

白头鹎又名白头翁。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在校园里比较常见。

白头鹎 施晖/图

大山雀即白脸山雀。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春天的校园里偶能邂逅。

白腰文鸟,上体红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干纹,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据施晖观察,它们喜欢衔走冬天包裹在树外的稻草做窝。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棕背伯劳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鸟中体形较大者,在校园里较为常见。

乌鸫也是校园里最常见的鸫科类鸟,通体黑色,较容易辨识。

施晖表示,还有很多鸟类其实自己也尚未能用镜头捕捉到,但它们其实一直生活在我们周边。“大概90%的校园‘精灵’你未曾见过,它们中90%栖息在校园湿地以及其他角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与校园里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好好做朋友吧。”

 // 华东师大鸟种又上新+2,达到了95种 // 

小太平鸟

相比之下,华东师范大学鸟种更多。此前,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博士2019年为学校统计时,共有13目37科95种鸟类生活在学校两个校区的校园之中。去年3月,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爱鸟协会在闵行校区首次观察到宝兴歌鸫、小太平鸟!这样一来,鸟种又上新+2,达到了95种。

当时,消息一出,上海的几个观鸟群就“炸”了。原来,宝兴歌鸫在上海难得一见!不少观鸟爱好者也表示想到校园来“偶遇”。观鸟爱好者表示,宝兴歌鸫主要为留鸟,但北部繁殖的种群也要迁徙到南方越冬。鸫类喜欢林地,正是因为校园树木种类多样,吸引了迁徙的它,鸟儿们大都匆匆而来,一期一会,还真是可遇不可求。

发现新物种的生命科学学院爱鸟协会,是上海最早的大学生观鸟社团之一,2003年由一群爱鸟的学生自发创立,以“亲近自然、关爱鸟类;办观鸟活动,传爱鸟文化”为理念,从技能培训,到校园鸟类调查,再到崇明东滩观鸟和鸟类宣传保护,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宝兴歌鸫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悄然生活于复旦江湾校区 //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这可是一个可以偶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的校园。

自2020年4月起,复旦大学自然生态科考协会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放研究员的支持下,根据校园内水系分布、绿地分布、人类活动等特征,在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布设了15台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对校园野生动物概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累计收集照片、视频7万余份。

通过这7万余份数据,科考协会发现,复旦校园内藏着一个结构复杂、物种组成丰富的动物群落——其中包括小灵猫、黄鼬、刺猬等哺乳动物,戴胜、乌鸫、黄黑水鸡、夜鹭、灰喜鹊、珠颈斑鸠、棕背伯劳、白头鹎、山斑鸠、丝光椋鸟等鸟类,此外,还有大量昆虫和两栖爬行动物。

在众多被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动物中,最令人惊喜的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在整个数据记录周期中,共记录到6次相关视频及照片。根据体形及斑纹特征,初步推测校园内可能有两只个体活动。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别名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体重2~4千克,体长46~61厘米,体形比家猫略大,嘴部尖,额部狭窄,耳短而圆,眼小而有神,四肢细短,广布于东南亚与南亚地区,是我国灵猫大家族中相对常见的一员。

本次小灵猫在上海市区的发现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这证明这个被记录在《上海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动物,并没有在长三角区域彻底消失,这也让人们恢复了一些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长久维持的信心。

“不要特意去寻找且惊扰,保持距离才是对野生动物的关爱。”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放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