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与自博馆联手,这个跨界展让你读懂“清宫兽谱”
2022-01-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上古神兽究竟长什么样?古画上的动物和自然界的动物到底像不像?1月13日起,到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就能欣赏到一场由上海科技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的“清宫兽谱”展,带你从自然科学的视角认识中国古人的动物绘画之美,让现代动物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了次“跨界”演示。

  // 用现代自然科学认识“神兽” //  

走进仿“故宫”建筑宫墙打造的“清宫”,红、黄、棕、褐的基本色调让人以为走进了紫禁城,尤其红、黄的主基调与《兽谱》原作也保持了色调的统一。“开启想象与好奇之门、现实之兽、与神兽共舞”三大展示板块带着大家从古穿越到今,标本与文物古画结合,更是有从书房瞬间步入林间的感觉。

你知道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身体像猪、头尾人头的神兽“并封”,是基因变异还是天上的奎宿星座?《周礼》中记载的神兽“騶虞”,在中国的古画中宛若老虎,它的原型是自然界中罕见的变异白虎,还是雪豹呢?人们喜爱的辟邪祥兽麒麟,在汉代画家笔下与鹿相似,到了明代却被部分绘成了长颈鹿,但有学者认为它其实是曾生活在周朝的麋羚……

第一板块“开启想象与好奇之门”是在《兽谱》107幅“传说之兽”中挑选了有群众基础又符合虎年新春氛围的白泽、九尾狐等7幅代表性的神兽进行解读。传统古画结合现代哺乳动物学,高清图文加上大型互动多媒体《白泽苏醒》《山之境》,让观众一一认识在《兽谱》中占了近七成比例的神兽。

《兽谱》中的“恶那西约”,其实就是现在的长颈鹿,但画作中却远远没画出现实中长颈鹿优越的身长比例;龙生九子,其中第五子“狻猊”,其实就是现在的亚洲狮……走进第二板块“现实之兽”,《兽谱》中24种具有生物“种”意义的动物古画,与相对应的7目27件动物标本“同框”,古今对比让人耳目一新。这个板块更是能让你大开眼界,文化与科普相得益彰,每幅画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读图注”和“从科学绘画的角度解读绘图”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让观众可用现代哺乳动物学的视角来欣赏这些绘画作品。每个动物出现在古代图谱类的百科式全书的形象、清宫《兽谱》中的形象与现代哺乳动物原色图鉴上的动物形象直观对比,更是可以探寻到中国哺乳动物科学绘画的发展脉络。

最后一个板块“与神兽共舞”,则对清宫《兽谱》的历史地位及价值进行回顾和肯定,通过互动多媒体《笔墨生灵》阐明中华民族悠久动物学发展的历史,观众在此还可以玩一玩《我心中的神兽》拼图游戏,测试一下逛展成果。

  // 跨界合作将文化与科技融合 //  

“这是不同博物馆的一次跨界合作,也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通过视频致辞时说。

清宫《兽谱》是清乾隆时期的一项浩大文史工程,全本共计绘画动物180幅,由著名宫廷画家余省、张为邦绘制,军机大臣傅恒、刘统勋等人校勘,经历11年才得以完成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兽类动物图志。

《兽谱》集前人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写实风格和西洋绘画光影技巧绘制而成,它对绘制的每种动物的名称、习性、生境及文化进行了说明,为我们探索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兽类的了解和哺乳动物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世界哺乳动物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时代局限,当时科学研究动物还没有系统开展,所以在对动物的分类、形态、地理型及世界兽类物种的认识均有极大限制,导致清宫《兽谱》中的一些动物绘画缺乏科学依据,与真实的兽类在生物学的形态特征上有所不同。

这次两大博物馆合作的“跨界”展,通过标本与绘画对比、中国哺乳动物科学绘画发展两条线索,将清宫《兽谱》中最具代表性的31幅神兽和现实兽高清绘画作品与最接近清代标本制作工艺的标本实物进行展示。标本与文物古画结合,重新审视、科学解读《兽谱》,实现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将中国古代兽类绘画、《兽谱》生物绘画及现代原色图鉴兽类绘画进行比较,直观表现中国兽类科学绘画的发展脉络。借助3D建模的神兽多媒体及互动展品等手段,以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神兽形象,实现静中有动的展示氛围,从现代哺乳动物学视角重新诠释了清宫《兽谱》。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这次探索,希望展现“科技赋能文化,让文化活起来;文化反哺科技,让科技亮起来”的特点。据悉,此次展示将持续至5月13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