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城市|参与流调的7天6夜,这位00后志愿者说:“跟时间赛跑!”
2022-01-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这些天来,00后志愿者陈络加入了流调大军。在夜深人静的办公室,持续不断地打流调电话,进行排查。

作为一名刚跨出校园只有几个月的00后,陈络非常骄傲此次自己能站在抗疫防疫的第一线,这样的经历很特别,自己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对我而言,能比同龄人更早地感受自己身上的社会担当。当我的同龄人还在求学或者打工的时候,我已经有机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这个社会回馈些什么了。”

  // 第一道坎就是“让别人相信你” //  

陈络的本职工作是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中心的企业服务专员。1月11日晚上,已经到家休息的她接到紧急电话,要求协助流调工作。

由于确诊者去过的地方都是大客流的公共场所,排查面相当广。流调志愿者相当于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发现有些人已经不在上海了。真的是争分夺秒在联系。”

流调工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开展,往往当流调数据抵达的时候,一个小时内就要迅速反馈。陈络被分到的是晚8点到早8点的晚班,街道领导、四名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她一起组成流调小组。

“你能想象凌晨3点打电话给人的感觉吗?”夜深人静,普通人都熟睡的时候,“嘟嘟嘟”的电话铃声显得格外空灵,一次又一次的拨打后是一句冷冷的“您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

有时候对方被吵醒后接听电话,突然听到需要配合做流调排查,告知详细地址,许多人的本能反应是“诈骗电话”。劝说对方相信自己是陈络要过的第一道坎,也是最难的坎。陈络回忆说:“当时的感受就是很无奈,也很着急。有的被流调对象是点过奶茶的买家或者外卖骑手,有可能是密接或者次密接。当他们不相信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无奈,恨不得跑到对方家里敲门。”

因为办公室的座机不够,陈络只能用自己的手机拨打流调电话。因为她的手机号不是上海的,明显接听率要比其他志愿者低很多。同样的电话平均要打到5个以上才有人接听。“秘诀主要是坚持不懈。即便是诈骗电话也不可能连打好几个吧?我也会发短信告知身份,希望对方尽快回电。”陈络透露说。

“你怎么用私人号打给我,不该是显示官方号码吗?”为了降低被质疑的概率,她争取到了一个座机。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办公室守着电脑,开着灯。即便没有流调数据过来,她也会盯着电话,随时待命。

陈络说:“打流调排查电话,与对方沟通真的很锻炼人,你要让别人快速相信你。我们看到‘上海发布’上的评论的时候,负责流调的老师快看哭了。那几天我们感到很焦急,身体已经处于极限。当我们苦口婆心要求别人相信我们的时候,可能来来回回浪费了很多时间。从对方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他们的疑惑,但从我们的角度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和病毒做抗争。”

晚上实在困得不行,大家就会小憩一会,但都将手机握在手里开震动,不敢将被子盖得严实,生怕昏睡过去,遇到急事叫不醒。

“街道营商办胡主任本来心脏就不好,这几天累得都要吃保心丸了。最初的几天凌晨3点到5点,当大家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胡主任就挨个给我们打电话,提供叫醒服务。有一次她连打一名居委干部7个电话都没把对方喊醒,急坏了。”陈络表示,开展流调工作的最初三四天真的是恍如隔世。

早上8点,原本到了换班的时候,但陈络并不能休息,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早上醒来,看到许多未接电话,一般都会回拨给她。“好不容易可以闭上眼睛休息了,隔一会儿就会有电话打来,我会撑着爬起来,打开电脑,寻找信息,安抚对方,进一步排查。几乎没有连续的睡眠时间。所谓精准防控,全面排查,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出结果。”

  // 为接种疫苗的市民提供精准服务 //  

陈络毕业的学校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校时她学的是审计专业,实习经历很丰富,在深入了解了会计行业的工作后,她意识到审计并非自己的专长。相较和数字打交道,她更擅长和人打交道。

2021年12月30日,她报名参加了吴江路点位的接种疫苗志愿者工作。该接种点地处繁华的商业街。如果人流量多的话,一天的接种量要达到300人次,周末更是会突破700人次。一旦数字上升到500人次以上的话,中午12点到晚上7点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需要一刻不停连轴转工作。

她和辖区内的企业派来的志愿者一起协助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比如帮助接种者扫描二维码信息登记,查找接种二维码,搬运矿泉水等物资,维持现场秩序等。

有的农民工群体,不会用支付宝,她手把手指导如何使用。有的地区的人员接种记录在上海查不到,她要先通过对方所在省市的疾控公众号,了解接种信息。

身份信息核对的工作同样繁琐,如果有人之前用别的手机号注册健康云,需要先注销……经历了2个星期的考验后,她和其他志愿者面对各种疑问都已经应付自如了。

“有的接种者30分钟不到就着急离开,但我们对留观时间的管理很严,需要确保对方时间到了才放人。”陈络告诉记者,以前的她对疫情没有很深的感触。隔离、流调这些词似乎距离自己很远。“这次的志愿者经历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疫情一旦暴发,速度是很快的,可能就在你眼前。而我们可能真的就是守住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疫情防控是大事,虽然过程很辛苦,但能亲身参与其中,为之做出一丁点贡献,我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