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两会|渔阳里广场的“穿越”青春,出自这位委员之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渔阳里广场与TX淮海年轻力中心,历史与现代,实现了百年青春的“穿越”。这个红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融的新空间,就出自于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之手。此次两会,他的建议也与红色文化育人、城市新空间营造息息相关。
一个广场实现青春的“穿越”
展现红色历史的团中央旧址纪念馆,与充满现代感的TX淮海年轻力中心,通过开放的渔阳里广场,形成了一个红色文化与时尚潮流相融合的城市新空间,让年轻人争相前往打卡。既能追忆红色历史,又能体验潮流生活,这个改建后的红色地标如今充满青春活力。
交融,正是金江波在打造这个新空间时秉持的理念。“渔阳里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初心地之一,是重要的红色文化基因承载地。怎样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如何进行红色文化溯源,让背后的故事重新焕发出应有的价值,并回归到我们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里面来?”金江波告诉记者,在设计时,他和团队就考虑到如何把过去历史中抽象的精神内容转化为更为形象、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表达。
渔阳里弄堂口与TX之间的公共空间成为了最好的交融载体。渔阳里广场应运而生,变为一个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纪念活动和创新创意活动的平台。广场中间则有一组目前上海最长的浮雕墙,长约60余米、高约近4米。浮雕墙以“青春战歌”为主题,选取了10个场景,分别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和青年运动史上的重要事件,用形象的方式展现那段浴血奋斗的青春。
“这组浮雕,和TX活动中心的当代青年图景形成了强烈对比,不同时代的青春,展现了‘穿越式’的交流和精神上的联系。”金江波表示,这也是通过公共艺术手法来传递红色文化的一种尝试。“要让年轻人走近,走进。”
校馆协同推进红色文化育人
金江波
除了渔阳里,上大美院的青年师生去年也参与到了一大会址的改建中。“红色文化是具有核心价值的。我们现在也在培养年轻人,包括青年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主题性艺术创作,对重大的历史题材、文化题材、重要事件,以艺术创意的方式还原当初场景。我们很多学生也参与到各种重大的市政文化工程中,特别是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工程。”
二大、四大、吴淞纪念馆等的改建,都有上大人的身影。“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初心之城,到处都有红色的资源,我们年轻人也用自己的创意来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歌颂、红色资源的转化,表达当代年轻人的智慧。”金江波这样表示。
今年两会,作为政协常委的金江波也和其他委员联名提出了校馆协同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建设的提案。“红色文化怎么与高校协同起来,变成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高校的很多资源人才、学术研究的能力输送到红色展馆里面来,对红色的历史进行更好的梳理和研究,让它以更系统化学术化的方式留存在历史的档案当中。”金江波说。
同时通过打造红色课堂、红色讲堂,或是在红色场馆里开展场景化的红色沙龙,让学生可以对红色精神、红色人物、红色档案做系统化的了解。“以这种方式让年轻人把红色精神变成未来奋斗的动力,希望当代青年能够从中感知到这段历史的不平凡,从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为祖国发展奉献更好的青春。”
“无墙美术馆”让城市变成大美术馆
用艺术的方式还原历史,打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金江波一直在关注的话题。他因此提出了“无墙美术馆”的概念。
“这个城市就是一个美术馆。城市的任何空间都有美的因素,和你能够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的社区街道进行美的塑造,成为一个可以开展美的活动的公共空间,就如同经营一个美术馆、一个画廊一样去经营它。”
近年来,上海开始有了这样的“趋势”,许多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诞生,如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桥下空间、改造老建筑老街区等等,多种力量共同推动城市美育建设,让更多创意、艺术、人文气息注入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大街小巷,推动这座城市日益成为人民共享的“无墙美术馆”。
“这些城市新空间富有活力和朝气,同时兼具美育功能,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它代表着城市软实力,也彰显城市品格。”金江波说。前不久,他就与多位艺术家以及上大师生,在蕰藻河畔南北高架桥下的“一墙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这也是宝山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市民美育大课堂的一项创新实践,高架桥下沉睡的空间“变身”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市民游客可以无距离地欣赏艺术。今年,蕴藻浜两岸还将举办“一号湾滨河青年智创艺术节”,带来更多的公共艺术创作。
让艺术走上街头,展现创想,用美的构想装点街道,使得社区更有温度,街道更有色彩,城市也会更有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墙美术馆希望带动的是一种精神塑造,通过创新和共享营造城市文化自信,让人更有气度,让美在这个城市漂流起来,我相信这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体现。”金江波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