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非遗进校园,课后服务可以成为新抓手
2022-01-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当下,中国优秀文化不断成为流行的元素和符号时,我们感到备受鼓舞,如何让更多经典优秀的民族文化深入人心、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持续努力。”如今,市人大代表 、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看中了“双减”政策落地后“减”下来的时间。此次,她向市人代会提交建议,希望让非遗从“课后服务”这一渠道更多走进“双减”后的申城校园。教育界的代表施文龙对此也很认同。

  让非遗走进“双减”后的校园  

陈甦萍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进校园’无疑让孩子们从小在心灵里播下认识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了解和走近数百年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文脉。我们必须要建设中国自己的话语语境和话语体系,确认我们民族文化历史身份,用以增强民族自信心。”

陈甦萍发现,虽然‘非遗进校园’在上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起步初探,但在近二十多年实践下来还是普遍遇到“进校难”和“没有专项科目经费”的难题。2021年5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第五部分第三点明确指出,推动非遗普及教育。而后,随着上海2021年9月开学起教育系统实行“双减”教学模式,对于丰沛学生们的成长和综合素养同样提供了契机。

为此,陈甦萍建议,在同学们的“课后服务”中开出“非遗菜单”,在下午到晚上学生回家前的时间段予以充分利用,定期开展广覆盖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或基地艺术教培空间,让孩子们在全天紧张的学业完成后,精神上得到舒缓、得到艺术的熏陶。

当然,在进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严把“入校关”。陈甦萍建议,聘请各艺术门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组成考核评审,让学生们感受体验艺术的熏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国情怀,用以开发智力,达到艺术与生活与人生价值观同升华的目的。

至于课题设置和经费划拨方面,她则建议市财政部门和市教委在艺术教育专项中列有“非遗进校园”的科目经费,专款专用,以保证每位学生每学期能有一到二次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育空间。大中小学制订每年度进校园的计划、课程设置和频率,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经费使用规则。

“这是一项双赢的成绩,希望教委的领导、各校方领导和教师们都有共识,从而实现习总书记所说的‘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甦萍相信,年轻人代表着未来,今日在培育年轻一代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脉、优秀的文化艺术,明日必将在国际交流中自觉讲好中国故事,用好非遗项目的载体。“双减”后的校园,恰是大有可为。

  用好校外兼职教师  

施文龙

市人大代表、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局长施文龙对于陈甦萍代表的建议表示赞同,他同时提及,目前各区也有有了一些好的探索实践。他期待,通过区校两级的支撑,将时间和资源用在刀口上,在“双减”减出来的时间里,为孩子们的成长增添更多的亮色。

“目前,我们的‘课后服务’因为‘双减’有了新的空间和时间,无论是体育特长类、音乐类,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根结底都是提供了丰富样式,都是充实和拓展教学教育资源的途径和资源。”施文龙说,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各种样式的活动,关键是要有这样的师资,由各校自主开展。

百年大技,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施文龙说,就奉贤区而言,对多样化技能、特长发展的老师给予激励,以鼓励本校教师的培养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用好校外兼职教师。

“‘非遗进校园’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可以被学校聘为特聘教师,同时,其他艺术院团、科技院所、社会特长人员也可以由此走进校园,再通过鼓励和表彰,打开更多的通道,如此,课后服务也会越来越丰富,让孩子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施文龙认为,资金资源的落实和保障方面,以奉贤区而言,如今生均定额经费都在提升,前年开始,教育局通过实施特色品牌计划,也鼓励学校各自培育特色,再由教育局给予支持。“相信,通过区校两级的支撑,将时间和资源用在刀口上,就能在‘双减’减出来的时间里,为孩子们的成长增添更多的亮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