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打造良好生态,委员为青年人才扎根上海出谋划策
2022-01-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上海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如何让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扎根上海?也成为此次两会上委员们聚焦的话题,打造良好生态、培养与国际接轨、适应智慧社会的人才,是委员们的建议,也是正在做的事。

要为青年人才打造良好生态

为青年人才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上海大学近年来坚持的人才政策。在两会现场,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科技合作处处长焦正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人才政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去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当中,习总书记提出了八个坚持,提出了人才战略的新战略、新举措。去年上海市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李强书记也提出了人才工作的6个特征,包括提升高品质的人才生态,打造世界级的人才平台等等。”焦正表示,上海大学去年也召开了学校人才工作会议,学校整体的人才工作思路是引进杰出,稳住高端,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具体是指我们要多方面开拓海内外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渠道,在这个基础上,也要稳定我们校内的青年人才,给青年人才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

如何打造这样的生态环境?焦正表示,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说从薪酬管理,从人才的团队建设,从科研平台,包括从后勤保障多方面来给青年人才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快速的成长,快速的成才。”

“我们都知道人才都不是单打独斗的,同样需要团队,所以我们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是在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焦正告诉记者,比如在引进一个团队的时候,会在人事制度上面有一定的倾斜,以形成一个优化的结构,例如金字塔形这样的结构。“既有高层次的人才,有青年人才,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工程师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团队,学校在政策方面就有所考量。”

另一块非常重要的就是后勤保障。“很多高层次人才选择来上海,不单单是看到上海良好的发展机会,也是看重上海在其他方面的优越环境,比如说非常良好的医疗条件、教育环境等等,所以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也会去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为我们的引进人才去解决这些后顾之忧。”

学校也打造了不同的科研平台。焦正向记者介绍道:“尤其是理工科的科研,它是需要有实验室,有大型的仪器设备,有启动资金等等各方面支持的,所以学校在这些方面都是做了通盘的考虑,为青年人才提供一个整体的良好发展生态。”

焦正

上海应培养适应智慧社会的人才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已累计达到763家和477家。核发外国高端人才许可证约5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发展事业的首选城市。

这是市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建筑部负责人梁洁芹在今年两会上递交的《关于进一步助推上海市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建议》中所显示的调查数据。她表示,上海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应培养出能够与国际接轨、适应智慧社会的人才。

要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她提出首先要加强上海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更多在线国际教学合作的新路径,让本地年轻学子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国际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国际学术视野,同时可搭建更多国内外科研交流平台。

如何提升上海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她认为,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引进范围、程序和标准。“比如优化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目录,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人才纳入目录;适度提升基础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人才引进比重,以提高上海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系统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和科研奖项,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和人才参与中国的创新发展。”

她还建议,要持续完善以基础研究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方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制度。在“走出去”引才方面,梁洁芹认为可以鼓励上海市企业学习“华为模式”,在境外建立更多区域研发中心,鼓励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广泛交流,搭建科技讨论平台,并创造机会来沪工作和交流,并参与上海创新发展。

“发展科技唯一的出路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开放包容。上海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必须培养出能够与国际接轨、适应智慧社会、不被机器人替代的下一代,才能够助推国家继续保护和保持竞争力,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更好助力。”她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