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专题审议热火朝天,谈什么?人才!建立人才高地,要这样聚才用才
2022-01-21 上海

“留在上海”留学人才职业见面会。青年报资料图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昨晚8点的世博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等6个本次人代会专题审议会20日晚上8点同时在世博中心举行,各个会场热火朝天。

特别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全场充盈着争相发言的热烈气氛。


要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搭建培养使用科学家中企业家的沃土,使这些企业家能够专心致志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张杰

我们要建立人才高地,不仅要有领军人才,要有尖端人才,还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团队。如果我们仅仅“掐尖”,那么我们的人才体系还不够完整。

——唐曙建

全球人才竞争性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人才吸引力在全球居第九位。我们要有各种配套措施,提升对人才的赋能,实现人才引领和积极效应的良性互动。

——周俭


要有领军人才尖端人才

还要有配套的人才团队

市人大代表张杰说,近几年,上海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设施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上一直发挥着开放引才的综合优势,吸引集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一批批高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创中心建设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因此在培养研究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应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对此,张杰建议,要完善应用型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应用技术的研究与转化,是实验室原创成果走向产业界的必由之路。建议可适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标的权重,有别于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的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地位。另外,还需重视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是社会经济中的科学家,科学家是研究领域的企业家,所以要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搭建培养使用科学家中企业家的沃土,使这些企业家能够专心致志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市人大代表唐曙建就人才问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我们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这解决了我们过去长期对于人才问题认识的困惑。“我认为,对于人才的分类要进一步明晰。因为人才除了有科技人才,还包括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人才。第二,要形成人才链。我们要建立人才高地,不仅要有领军人才、尖端人才,还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团队。如果我们仅仅“掐尖”,那么我们的人才体系还不够完整,对事业也会带来影响。第三,我们要有留住人才的机制。

“要留住人才有很多因素,包括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这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人才安居工程,这对于上海非常重要。除了一般的人才公寓外,还可考虑在科技项目附近配套大型小区等。”唐曙建说道。

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增设更多交叉学科职称评定

市人大代表周俭认为,上海人才优势突出,但面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构尚存短板。就未来如何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他建议要加快推进医学科学家及团队建设。“相关部门可适当考虑引入股权激励政策,使医学科学家掌握更多经济支配权和调度权,为上海的生物医药产品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配套政策。”

周俭说,全球人才竞争性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人才吸引力在全球居第九位。我们要有各种配套措施,提升对人才的赋能,实现人才引领和积极效应的良性互动。疫情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国际流动性,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数量明显增加,是我们引进人才、拥抱人才的黄金节点,要抓住这一特定时期,加快引才的力度。

再者,要支持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周俭说,当前新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不过,新兴学科的岗位职称评定发展尚未跟上,很多人才不得不放弃某些研究方向,申报与岗位无关的专业职称,这也打击了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建议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增设更多的交叉学科职称的评定。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