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两会|青年代表建议打造新的课外辅导生态系统,开发“周六课堂”优质课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召开期间,80后青年代表余思彦提了好几个与青年相关的书面意见,其中有一个和“双减”相关。
他指出,在“双减”政策下,大量课程辅导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少机构纷纷关停或者转业。当周末K12的补习被叫停后,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主要表现在社会机构和家庭教育两方面。他建议能打造新的课外辅导生态系统,借鉴“金山模式”,开发“周六课堂”优质课程。
▍ 问题 ▍
潜在的教育黑市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的风险
为了更好对这一课题进行调研,余思彦还充分发挥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代表工作小组各位成员的智慧,大家深入一线,开展调研。
在调研时,余思彦等人发现,潜在的教育黑市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的风险。如果仅靠教育部联合多部门的一刀切,在全面限制课外补习机构的情况下,私人补课的地下教育黑市势必会占领机构退出后的空白,甚至有可能泛滥。富裕家庭的家长可以主动购买1对1的私人家教服务,再把教育内卷的焦虑传导给其他家长和学生,如此一来便与“双减”初衷背道而驰,加剧教育不公。针对可能出现的教育黑市,需要推出后续跟进的政策来压缩其规模甚至有效将其扼杀,否则很有可能在客观上出现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增添普通家庭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的情况,结果出现双输局面。
余思彦表示,家庭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由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环境的限制,并不完全清楚社会运作与发展的原理,难以给子女提供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规划引导等。大部分学生直到高考填报志愿,才开始了解社会分工、社会职业、考虑自身选择。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同社会脱节的问题,提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更好的用足用好公共学习资源,对未成年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 建议 ▍
通过成立学校少年宫联盟,创设“周六课堂”
既然社会机构、家庭教育对“双减”政策之后的学生课外辅导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余思彦指出,市级教育部门必须加强研究,站在更高的层面,打造以学校为中心的新的课外辅导生态系统,通过成立学校少年宫联盟,创设“周六课堂”,抢占可能会被挪用作私人补习的周末时间。
2021年5月31日,中央文明办曾召开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为此,余思彦提议,在全国层面而言,建议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将乡村“复兴少年宫”延伸至城市,通过发挥学校少年宫的职能,特别是要充分借鉴上海市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的经验做法,成立区域学校少年宫联盟,打造新的课外辅导生态系统。
所谓学校少年宫联盟的“金山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学校已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结合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形成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实践活动中心“发展引领”、区项目教育中心“示范带动”、学校少年宫“强强联手”、校外资源“有序释放”的学校少年宫联盟发展模式,打造学校、社会、家庭的新的课外辅导生态系统。学校少年宫联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将学校内外的零星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加盟的方式,纳入学校少年宫联盟的“大家庭”,为校内外的教育互动提供更大的“平台”,为未成年人搭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展台”。
成立专家委员会,开发“周六课堂”优质课程
余思彦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由市级、区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成立市级、区级“周六课堂”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全区“周六课堂”的课程设计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并对课程实施开展过程性评估,对课堂教学效果开展综合性评估,确保周六课堂的教学质量。
他还建议,各有关学校可以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的体育场馆、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场地资源,鼓励学校与相关文化部门(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和社会培训机构紧密合作,遵循教师、学生“双自主”的原则(即教师“自主开发、课外拓展”,学生“自主报名、公益收费”的原则),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周六课堂”。
“建议增加半天的校内教育,通过‘兴趣小组+体育俱乐部’的方式开展。比如由学校老师开设文艺和科技类课程,学生自主报名组成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某一器乐、某一类绘画技法或某一科学技术。借助博物馆、艺术馆等社会优质资源,请馆方送展到校,将戏曲、滑稽文化请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每学年定期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前往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近距离感受艺术与科学的魅力,深入社区开展学生音乐展和绘画展。”余思彦还建议成立校园体育俱乐部,引入已有的社会体育俱乐部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诸如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对抗性球类比赛的机会。
“我们是不是能采取‘乡土教育+职业体验’的方式,增加半天的校外实践?”余思彦建议,针对各学段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乡土教育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比如邀请专业人士带领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状态。比如学生们可以与驾驶员同乘行遍整个城市,跟着水利工程师了解本地的堤坝、水闸,跟随讲解员了解本地区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义务制教育结束前,能够较好地知晓社会的运作原理和方式,在感性上能够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群体的生活状态,从理性上认识学习内容和未来工作的联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