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上博今年70岁,最“硬核”呈现是年底东馆初步建成开放
2022-01-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今年对上海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大年,不仅将迎来建馆70周年,上博东馆也将于年底初步建成开放,作为我们最‘硬核’的呈现。上博将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向着‘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奋力迈进。” 市人大代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今年两会上这样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杨志刚建议,要进一步重视文化人才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 即将实施“大博物馆”计划 // 

杨志刚说,上海博物馆即将实施“大博物馆”计划,这就意味着更要有宏阔视野与深厚底蕴,以大格局、大贡献、大影响力,赋能时代赋能社会,通过做强做大自身能力,呼应国家战略,回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为此,上博将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交流项目,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学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充分发挥龙头大馆作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切实推动“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博物馆联动机制。

上博也将全力支持“五个新城”文化建设,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海派文化风范,并深化文物与考古的保护利用,筹划上博考古体验中心建设。

在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上博同样将有所作为,通过加大力度推动“文化+”“大文创”“展教结合”等方式方法,扩大文物在文化传承、教育引领、美学培育等方面的影响力。

 // 上博东馆今年底初步建成开放 // 

对今年70岁的上博馆庆,杨志刚说,这就像是上海文博行业的“集体生日”,今年,将以展陈、学术研讨、出版、纪录片、演艺、文创等多种形式为之庆生,让公众更多元地感受到文博的魅力。

“在这系列策划中,最‘硬核’的是年底上博东馆初步建成开放,从而形成‘一体两馆’新格局,为观众奉献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

杨志刚介绍,目前,东馆的基建已进入全面冲刺,展陈、开办工作有序推进,“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等四大常设展系列和三个临展厅开幕展的内容已经确定。“东馆在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迷人地标的同时,还将增强其调配、整合全球博物馆资源的能力,并为建设博物馆强国做出贡献。”

如今,2022年上博展览计划也已排定,在人民广场馆舍推出的展览有:联手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虎年迎春展;与希腊合作的以海洋文明为主题的希腊油画展;“盛世芳华”上博受赠文物展;与河南合作的河南夏商周考古展。

境外展上,包括上博赴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主办“竹刻艺术展”;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参展“漆器之美:再看亚洲的漆工艺”;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晚明艺术展”等。

 // 重视文化人才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 

另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聚力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杨志刚十分关切。

在他看来,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决不能仅仅聚焦在科技人才而忽略文化人才。“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杨志刚援引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名言说,城市发展在爬坡的阶段,科技和文化艺术可以有分有合,但不能只见科技不见文化艺术,甚至丢失了文化艺术。他呼吁,我们亟需建立完整的人才观和人才体系。

相较于科技人才,文化人才更具有特殊性,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难度也更大。杨志刚说,虽然近年情况有好转,但是仍明显感觉到人才政策方面文科与理工医之间的差距,且不说引进人才时两者在薪酬待遇上落差很大,在人才项目及培育通道方面,文科也远不如理工医。

其实,在文化人才中,博物馆人才越发体现出“复合型”的特点,需要得到特别关注与政策倾斜。博物馆除了是公共服务的“窗口”单位,它同样是科研重镇、教育传播机构。

“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要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甚至代表中国,走向远方、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人类文明的互学互鉴。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对博物馆人才工作需要加大谋划,方能有效应对。”杨志刚这样理解。

就此,杨志刚建议,对照文化强国战略和提升软实力的要求,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文化人才培育的政策供给和体制机制上的支撑。在激发更大活力上,市级层面能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助推博物馆做强做大。其间,还应有针对性地拓宽博物馆人才在职称评定、人才项目申请和相关荣誉申报等方面的通道,帮助那些具备造诣、奋发作为的年轻学人“崭露头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