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寒假系列报道|寒假作业自己“刮”出来?“刮刮乐”作业让学生、家长耳目一新
2022-01-24 上海

【编者按】

“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寒假正在进行中,没有了满满档期的课外补习,摆脱了课外辅导的“轰炸”,这个寒假,上海的中小学生是怎么过的?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多彩寒假”系列报道,带您看看这个寒假上海中小学有哪些有趣又有新意的“花式”作业,孩子们在这个假期又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寒假作业要自己“刮”出来?是的,而且“刮”出来的作业还各不相同!寒假前夕,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八(4)班的同学们领到了自己的寒假资料包,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每个人的资料包里都有一张“刮刮卡”——刮开来就能看到不同的寒假作业内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寒假,上海不少中小学都推出了形式新颖、有趣的作业,而花式作业也让学生们做作业的劲头大增。

  刮出作业当天晚上就实践完成  

跳绳200个、坚持20天,给家人做一次饭,学一段舞、跳给家人看,读一本童话故事,学唱一首英文歌……寒假前夕,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八(4)班的班级群被一张张刮开的“刮刮乐”刷屏——家长们纷纷“晒”出自家孩子刮出的寒假作业内容。而除了家长,这份“刮刮乐”作业也让孩子们非常欣喜激动。

“本来寒假前学校有个学期末休业式的,但因为疫情关系取消了,不少学生也有点遗憾。正好有一天我看到刮刮卡,就突然想到了这个方法。”八(4)班班主任马云蕾说,之所以用刮刮卡的形式布置作业,一方面是想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达到寒假作业的教育目的。

马云蕾介绍说,每年假期她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劳动教育、亲情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作业,但全班一样的作业也确实存在有些学生会偷懒的情况,“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抽红包、抽奖这类的活动,所以换一种形式他们的主动性也会不一样。”

八(4)班有41个学生,马云蕾老师买了50多张刮刮卡,写了20多个作业项目,贴好涂层后,在每个学生的寒假资料包里都随机放了一张。而拿到这张刮刮卡后,不少同学在回家的路上就忍不住刮开“一探究竟”。武子轩同学刮出的是“给家人煮碗面”,当天晚上他就兴致勃勃煮了一锅面,给家人每人一碗。而刮出“每天做一项家务”的余悦同学,当天晚上也开心地哼着歌洗起了碗。

张辰萱同学刮出的是“慢跑30分钟,坚持5天”,这让平时不太爱运动的她有点欲哭无泪,不过这项作业却让家长直呼“漂亮”!张爸爸表示,平时要她运动,就好像要她命,这下好了,自己刮出的作业含着泪也要做完。

“刮刮乐”作业中,还有不少是“给爸爸一个吻”“给妈妈一个吻”“给家人讲个笑话”之类的,对于这些作业,家长们也纷纷叫好,认为可以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让家庭氛围更融洽。

  多学科融合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寒假,黄浦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开展主题为“幸福向未来”的好作业。学校课程部负责人杨春艳老师介绍说,“幸福向未来”好作业分为幸福打卡和幸福项目。其中,“幸福打卡”是孩子们每日修身必备,分为防疫小卫士、运动小健将、阅读小能人、劳动小标兵和时事小主播等;而 “幸福项目”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年级特点和兴趣爱好,给自己的一项小任务。

“一至五年级每个年级的小任务主题都不一样。比如,一年级是‘贺卡献导师’,二年级是‘忆弄堂年味’,三年级是‘冬奥明星卡’。”杨春艳说,这些小任务不但需要孩子们动手实践,还涉及多学科融合。比如,一年级的贺卡制作,就会涉及到数学图形知识、美术知识、语文书写等,“寒假作业不应该是让孩子会做多少题,而是应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多年前就开始倡导作业的“趣味、减负、提质和多型”,让孩子们在开放的学习时空里,自由选择和创作,展现学科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综合性的创意作业,提升孩子们的良好学习品质。今年寒假的作业就是在往年作业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寒假作业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今年寒假,上海市尚文中学寒假作业的设计以“北京冬奥”为契机,开展以“激情冰雪 筑梦未来——画说体育精神”为主题的全校作业活动,融语文、英语、数学、美术、劳技、体育等学科为一体,引导学生用笔记录精彩瞬间,描绘中国奥运健儿奋斗拼搏身影;创想未来奥运的前景,绘就时代精神图谱;创作文创产品,传播中国力量,领悟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初二学生的作业中还多了一份项目学习任务,结合历史学科的学习,围绕“上海的变迁”这一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史料的收集与解释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宣传片《上海的变迁》。学校方面介绍说,这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中提高集证辨据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表达分享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项目的学习,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上海的历史,培养责任与担当意识,构筑个人与家乡的归属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