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北京申奥成功,他们出生,如今成为志愿者向冬奥出发
2022-01-25 青年

两名冬奥志愿者展示标语。新华社 图

在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大二学生出生于2001年。这一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他们与奥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冬奥会进入紧张倒计时,这群朝气蓬勃的00后青年志愿者整装待发赴岗服务。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亲历2008北京奥运

又见证世界首个“双奥之城”诞生

“虽然参与冬奥志愿服务会占用学习时间,但我还是想着必须去亲身经历,近距离见证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诞生。”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王雨禾出生于2001年,从小在北京长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才七岁,就被父母带着去奥运会现场观赛。由于当时年纪太小,王雨禾回忆起这桩往事时笑着表示:“只记得场上远动员在奋力跑步,所以应该是田径比赛,但留下了非常震撼的印象。”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王雨禾作为演出仪式志愿者,将与其他首都高校志愿者一同出现在场上。在运动员入场环节,她需要坚守固定点位,接连不断地做出统一指引动作,以此引导运动员的路径,在保证他们去到正确通道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热烈欢迎的氛围。王雨禾介绍,此次报名也是缘于看到身边同学们曾经参与央视建党百年文艺晚会表演,钦佩他们在大型活动中付出的努力。

随着开幕式日益临近,王雨禾的排练时间越来越密集,有时候天没亮就从学校出发,按照防疫要求跟随队伍集中前往排练场馆,结束时经常已近零点。王雨禾坦言很辛苦,但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展示中国青年的健康体魄,告诉世界我们有非常充沛的青春活力。”由于开幕式当天需要候场,无法看到前半段节目,王雨禾打算好了要好好看一遍录播开幕式,“我还期待看高山滑雪项目,因为在前期实践中,结合自身专业采访了负责高山滑雪项目的急救医生,他们专业的医疗保障激发了我的兴趣。”

同样出生于2001年的李屹是来自清华大学未央书院的大二学生,土生土长在北京的他表示2008年时虽然没能到鸟巢现场,但是跟着家里人看了很多比赛直播。这段幼年记忆成了他的奥运启蒙,从此开始关注每一届的夏奥会和冬奥会。李屹清楚地记得2015年在国外旅游时,在一处城堡树荫底下拿着手机刷到了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消息,“当时很激动,然后立马算了一下2022年正好是大二,应该能参与志愿服务。”

当时,李屹还在清华附中上高中,之所以能对志愿服务有着明确目标,是因为他早在高中时期就参与了学校的支教活动,前往内蒙古商都县为当地小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志愿服务。“这段经历让我触动很大,我现在依旧跟一些学生保持着联系,并且想继续参与这类志愿服务。”

如今他通过层层选拔圆梦冬奥,在场馆服务组为工作人员和运动员提供证件注册服务。相对于一般场馆服务团队动辄几百人的规模,李屹所在的注册团队仅6人,但要承担起至冬残奥会结束前的所有注册相关工作。结缘奥运的李屹非常珍惜这次志愿服务机会,“当初的选拔其实挺激烈的,比如我们院系大概有一百多人报名,但实际录取才20多个。”在申报时除了填写个人志愿服务和体育方面经历,还要通过面试进一步考察精神面貌和志愿服务意愿。

龙亿舟终于圆梦奥运。 受访者供图

“燃烧的雪花”出发

奥运精神在志愿服务中传递

“燃烧的雪花,梦想照亮天与地,勇敢的出发”,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之歌《燃烧的雪花》不断被唱响。清华大学探微书院大二学生韦彦浩认为,这个歌名非常符合他心目中的志愿服务精神,“燃烧是一种态度,通过奉献自我、发光发热,大家的热情也能被堆积起来,一起做大事。”韦彦浩介绍,很多辅导员也报名了冬奥志愿者,“这应该就是常说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韦彦浩此次的志愿服务时间要一直持续到冬残奥会结束,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他将提供远端指引服务,即在距离比赛场馆较远的地方,比如来宾从酒店上车的地点等。“我能在这些外宾眼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韦彦浩表示,这是他努力思考的问题,“昂扬积极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必不可少,如果能用行动消除一些文化隔阂就更好了。”

来自清华大学未央学院的大二学生刘丁菡,身为重庆人的他在高中时就萌生了“如果能去北京上大学就一定要参与冬奥”的念头,此次如愿加入场馆服务组,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进行指引等保障服务,同样需要坚持服务到冬残奥会闭幕式。

“志愿服务一定是双向的,虽然我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我会收到了很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比如能提升我个人能力,拓宽我的视野,让我交到很多朋友。”刘丁菡非常期待在志愿者小组里与同龄人的交流,细心体会这种盛会的志愿服务与平时在校参与的志愿服务之间的差异。

报名冬奥志愿服务让刘丁菡对奥运精神有了深刻体会,他告诉记者,速滑名将叶乔波来学校做讲座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叶乔波讲述了二三十前去参加速滑比赛的经历,当时运动装备还需要自己拿电焊修补,集训时天气寒冷非常艰苦,克服重重困难为国拿下奖牌的事迹非常振奋人心。刘丁菡表示:“作为志愿者,我们必须了解奥运精神,对我们的运动员充满敬佩。”

除了已经确定服务岗位的志愿者,还有一批冬奥机动志愿者处于随时随地待命状态,等待明确的服务岗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龙亿舟就是其中一员,目前已完成线上通用课程以及救护技能学习。他于高三寒假初次报名冬奥志愿者,“当时单纯觉得帮助别人、服务别人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于是了解到冬奥志愿者开始招募之后就马上报名了。”

龙亿舟还记得冬奥志愿者的报名表内容非常详细,甚至有一些条目如专业技能等填不上去。大一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学校招募过一批冬奥测试赛志愿者。于是他又完整填了一次学校的报名表,后来顺利通过。但最终由于疫情因素,测试赛规模缩小,相应减少了一部分志愿者,其中包括龙亿舟。

龙亿舟把这一次坎坷经历称作“裁员”,这学期原以为收到了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发来的感谢信就彻底结束了,但学校又突然下发了冬奥机动志愿者的招募通知,他毅然再次报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终于圆梦奥运,“能够参与一次像冬奥这样大型志愿服务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它带给我的那种与国家、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是其他志愿服务工作所无法比拟的。”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