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里看“山水”!让城市雕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永恒感
2022-01-30 上海

山水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千变万化

比任何一种风景都广博

雕塑艺术家杨冬白

将山水主题融入城市雕塑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永恒感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文汇报社联合推出“城市软实力讲述系列”百集微电影,讲述上海这座魅力之都的美好生活。第一季《爱上海的理由》第6集《都市“山水”情》,跟随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杨冬白的脚步,走进这座城市的诗意栖居地,一起观看“山水”。❤️

 第6集《都市“山水”情》 

杨冬白出生于艺术世家,上世纪80年代,他的雕塑作品《饮水的熊》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90年代他到日本留学,之后从事教学。2006年,他决定回到上海,海外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到,艺术创作要有一个根基,就是民族性,有文化根基的作品,才会有感染力。

▲饮水的熊

雕塑,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传达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近几年,杨冬白聚焦山水题材进行雕塑创作,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用金属、琉璃等多种材料传递人文气息,表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渴求。

▲智慧树

▲海纳百川

▲天地境界

在古北黄金城道上的这座雕塑,名为《青山绿水》,把山悬浮了起来,让社区居民在底下,有一个交流的环境,将幽静的山水和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青山绿水

杨冬白认为,雕塑要表现山水大自然,其实是很难的,但是他觉得非常有趣。把崇山峻岭的巍峨,熔化在晶莹剔透中,将远古山水的简约和意蕴,揉进钢板铝材,实现贴切而自然的语言转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有缘走进了都市里的乡村,在朱家角的林家村,和一群艺术家们一起寻找乡愁的根。在这里,可以感受江南文化的悠闲生活,让人释放,很纯粹,很自然。这里的美景,也给了雕塑家很多创作的灵感,催生了众多的作品。

好的作品都是在最好的时机完成的。中国40多年的巨变,促使众多艺术家,在这片土地上创作耕耘,用作品来反映时代的变迁。

杨冬白说,上海是他的故乡,她生动而有趣,充满了机会,可以实现艺术梦想和人生价值。

希望雕塑成为一首诗,在上海创造宜居宜业环境的过程中,为更多诗意的栖居地增添精致的作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永恒感,生动而富有韵律,也唤醒人们心中美好的诗意。

编辑:梁文静

原标题:魔都里看“山水”!让城市雕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永恒感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