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冰雪 飞扬青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些细节的幕后玄机你了解吗?
2022-02-0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新华社/图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化繁为简,却依然以东方美学和创意,再度成为全球很多观众眼中最震撼的奥运开幕式之一。张艺谋总导演和团队抓住了四大要诀,轻松将他自己概括的“一朵雪花和一块冰”,既变幻出了大量的创意节目,又阐述了众多北京冬奥会想要传递的理念和主题,让人叹为观止。

 如何让鸟巢不空旷?用高科技 

本届冬奥会最考验导演团队的,就是缩减的规模。巨大的鸟巢,如何不显得单调?2008年北京奥运会动用了约15000名的演员,而这次冬奥会,总共只用了约3000人。没有大规模的团体操,但实际效果却是视觉内容极为丰富,功臣是高科技。“幅度做了裁剪,时长做了裁剪,不再专门设一个大规模的文艺演出,大幅度减少演员的数量,用科技的含量让它人少而不空,很饱满,空灵而浪漫。所以,是要用科技和新的观念去表张艺谋说。

以观众感觉震撼的视效为例,鸟巢内铺设了巨型光影地屏,营造出了超级“冰面”的效果,它和鸟巢内竖立的巨大立屏结合,创造了无数震撼的效果。一开始水墨画演变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然后幻化成冰块,最终在冰块碎裂之后展示五环, 就让人看得惊叹不已。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研发的过程“太曲折、太艰难”,“团队先形成以项目管理、视觉设计、多媒体设计、装置设计等工种为构架的研究小组,对该环节的动态演绎制作80余版,设计效果图400多版,完成动态视效内容3000多秒。屏幕中的水流图像,是经过图像处理算法,机器‘学习’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我们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满足创意更新需求,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

他透露,在这基础上,再加上AR技术、实时捕捉、裸眼3D等技术,营造出了梦幻效果。开幕式灯光总设计沙晓岚也介绍,很多技术都是全球首创,是庞大复杂的数字创新工程。

 如何讲述中国文化?用二十四节气 

整个开幕式,很多观众的感受都是:充分讲述了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审美,但又没有常见的那些刻意展示。对此,张艺谋表示:本次开幕式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不再过多呈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因为2008年奥运会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而这次希望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情感,描绘今天的新时代。

确实,虽然没有2008年的击缶而歌等节目,但中国元素完美地融合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一开始的24节气倒计时,就让无数人称赞。在“过年好”的问候之后,开始将24节气对应一首诗词、一个中国各地风光、一个运动项目,让民俗、诗歌、体育和风光完美融合在一起,充满诗意。开幕当天恰逢立,在蒲公英飞向天空,变成烟花时,烟花拼出了“立春 Spring”的字样。

在国际上,很多观众都对中国的烟花表演记忆深刻——2008年时的大脚印,至今都被津津乐道。这一次的“立春”,以及后面的“迎客松”,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用璀璨的烟花展示出来,连国际奥委会都忍不住赞叹,效果美到让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此外,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入场仪式时间较长,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在这个环节,导演团队也进行了精心设计,竖屏做成了“中国门”的形式,而地屏上运动员的行进路线,则特别设计了冰雕中式门窗纹样,寓意开门迎客,地屏窗外则轮播中国一年四季的大好河山。张艺谋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

很多观众感叹,本届开幕式体现的“文化自信”是真自信,因为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当下中国人的情感。比如56个民族的各行各业代表手手相传国旗入场,一名儿童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就让很多国人看得热血沸腾。“普通百姓手手相传,看似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表演,但最直抵人心——人民的伟大,我们的国家就是由我们的人民构成的。”张艺谋说。

 如何体现三亿人齐参与?用小萌娃 

本届北京冬奥会,中国有一句口号是“三亿人齐参与冰雪运动”,如何体现这一主题?导演团队同样用了一个化繁为简的方式:一群在学冰雪运动的小小萌娃VCR,萌翻了无数观众,让大家记忆深刻,也成了这一主题的精彩横截面。

在VCR中,穿戴得严严实实的小萌娃们,练着滑冰、滑雪,不时摔倒甚至哇哇大哭。一位小宝宝有模有样地玩着单板滑雪,看起来很酷,结果一个小小的雪堆就让他阴沟里翻船,而陪他一起滑雪的小狗则迅速给小主人刨起了雪,观众们都是忍俊不禁,在社交媒体上成了热议的话题。“自去年11月起我们开始收集这些可爱的素材画面,加紧制作完成。”谈及创作初衷,开幕式外拍短片组负责人李志伟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要从娃娃抓起,冠军将在萌娃中诞生,所以这部短片片名就叫‘未来的冠军’。”

不仅仅是VCR,此次的开幕式现场,也是大量启用了青少年。据介绍,总共约3000名演员中,95%是青少年,和平鸽展示、奥运会歌展示等等都是青少年在完成。孩子是运动的未来,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本届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概念。

此外,中国各地几大城市分会场的展示,以及开幕式前暖场环节的表演,也都完美体现了“三亿人齐参与”的概念。

 如何呼吁疫情下的世界团结?用火炬微光 

很多观众都留意到,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展示环节,原有的“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之后,又多了一个“更团结(Together)”。有人以为这是导演团队加上去的,其实不是,这是在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第137次全会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提议,为了更好地应对后新冠疫情时代,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后再加入“更团结”,该提议得到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支持,这也是奥林匹克格言108年来首次进行更新。

本次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也对这个新格言中的“更团结”加大了展示比重。像在致敬人民的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76名年轻人,同向同行、并肩向前,他们走过之处,形成一条由照片组成的影像长河,展现全世界休戚与共、共克疫情的画卷以及运动员为梦想拼搏的激情瞬间。“这是向全世界人民致敬,舞台两边的中国结象征着团结,而他们走过舞台后,又幻化为‘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张艺谋说。

而最令人期待的点火环节,北京冬奥会也做了重大革新。张艺谋和团队出人意料地取消了点火,而是将最后一棒火炬插在了由各国入场“雪花牌”组成的主火炬台上,这个颠覆性的动作,却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支持。“这次开幕式最大的创新是点火方式和火炬台设计,可谓百年奥运史上前所未有: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说。确实,这一设计,“绿色奥运”的精神得到了贯彻,同时又不乏深意——此前,象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雪花遨游天际,最终飞回地屏中心,带出了主火炬台,这是一个含有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长约15米的雪花形火种装置,这象征全世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

最后一棒火炬插入主火炬台后,在巨大的鸟巢中,它只能算是一束“微光”,但开幕式团队希望以此说明,无论火焰大小,只要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圣火,而燃烧在各国的“雪花铭牌”中间,也寓意着“全世界必须团结互助,才能战胜困难,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新华社/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